“不怕不怕,黄陶让廖家与殷家联姻,无非是想替廖家拉个助益,起初原本是担心被候府察觉,这会子横竖都被除了族,想来也不会再有顾忌,与其讨好一个四品御史,莫如讨好堂堂皇子,只要我与廖家那女子来场邂逅,黄陶未必不会动意,至于老三那条蛇,黄陶若无法子安抚住,此人也不足为用。”四皇子重重一拍椅柄:“这就留意着,别让这婚事成了!”
四皇子其实也错估了黄陶,他对廖家侄女还真有几分疼爱,一门心思地想要替她寻个佳婿,殷崎是寒门出身,虽为四品,并不显赫,他家那个二郎才华横溢,人品德行无不上佳,风度气质更是出众,谦谦君子,实在不错。
经过甄夫人从中撮合,殷崎原本也有几分意动,当然不是看重廖家的家财万贯。
殷家原来就是商贾,虽非世宦望族,却也不缺资财。
当然,黄陶这个候府庶子、太子宾客也不是他心动的原因。
廖三娘的倾国绝色就更不值一提。
殷崎之所以心动,全在黄氏这个卫国公夫人,他是仕途中人,哪能不知卫国公与楚王是天子信臣,深沐君恩,早想攀结,正愁没有门路——须知新制虽将推行,入仕可走科举,不过将来儿子仕途是平坦还是坎坷,除去自身努力,还是离不开得用的扶持,假若能得卫国公与楚王府一二关照,绝对有益无害。
殷崎倒还有些远见,深明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论是官制怎么改革,也离不开人脉扶持,眼下他虽然得了秦相一、二青睐,但并不算受重,还远不能安枕无忧。
廖家看着不起眼,甚至算不上卫国公夫人正经亲戚,可据甄夫人暗示,国公夫人私心里极为看重廖家。
这事听着有些匪夷所思,甄夫人是太子妃之母,殷崎虽不疑她无中生有,但也怀疑甄夫人是轻信廖大夸口,故而还在犹豫观望,哪知黄陶被候府除族,竟堂而皇之与廖家开始了来往,世人皆晓,黄陶与国公夫人是一母同胞,这回又得他亲口承认——国公夫人的确看重廖家,只明面暂时不好表现而已。
黄陶又称,国公夫人虽是世子兄妹继母,却也是姨母,又将那三兄妹视如亲出,极得世子兄妹爱重。
别说世子苏荇将来会袭爵,前途无量,那广平郡主更是楚王世子妃!
倘若他们真将黄氏视为生母般真心尊重,虽不能认殷家为正经姻亲,私下提携照顾当然不算什么。
不过殷崎也并不尽信黄陶所言,当然还是因为廖家那位,不过是他与黄氏的姨娘而已。
黄陶又说,原本打算在甄家秋宴上,安排殷夫人相看三娘,可才闹出除族的事,行事越发要当心,在这节骨眼,廖家不能再出席甄家邀宴,免得落人耳目,传出什么闲话来,对国公夫人名声不利,但殷夫人倒可在甄家宴会上,与国公夫人面会。
殷崎意动,打算让自家夫人先婉转探探黄夫人口风,再说后事。
☆、第四百零五章 百变皇子,何为真心
中秋宴后,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景致并未萧瑟,正是秋高气爽,各种宴事逐渐增多。
旖景自然收到了高高一摞邀帖。
这日正捏着甄府那张怔怔地看,春暮入内禀报,韦夫人与十一娘拜访来了。
原来,今日韦夫人带着十一娘,先是去卫国公府当面道谢,那日若无六娘出面转寰,替韦明玉洗脱“不合礼法”“德行有失”的污名,一番明辨是非却不失狠厉的言辞,骂得韦明玉如醍醐灌顶,事情还不知会往哪个方向发展,就算圣上宽容,不致降罪,明玉说不定仍会执迷不悟,又兼当众受三皇子拒绝,就此沦为笑柄,再无颜见人,更不提姻缘。家人能防备一时,却不能防范一世,明玉一旦想不开自绝生路,落旁人嘴里也只是个咎由自取。
就连十一娘的婚事,怕也会受到连累。
而韦夫人来见旖景,却是另有一事相求。
“圣上天恩浩荡,为明玉之事转寰,答应了赐婚,不过我也有自知之明,就算外人因着圣命,不敢非议明玉,可哪家还愿娶这么个心有所属的媳妇?圣上想来也不会强人所难,为着明玉的姻缘,也没有让天家烦心的道理,不瞒世子妃,我娘家有个庶出的姐姐,当年嫁去了寒门,她膝下有个嫡子,因怕耽搁了学业,自幼就送到了韦家族学,与大郎也算同窗之谊,常来敝府,早年,三姐就提过联姻之事,无奈明玉那丫头不愿,我也担心强迫了她,反而闹出什么祸事。”韦夫人说得隐晦,旖景却明白过来,想必韦夫人的外甥与明玉是青梅竹马,可惜明玉执迷于三皇子,不愿嫁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