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已经采取“终级行动”,授意那些御史纷纷再上奏章的同时,又与翰林院诸多学子故意争执,让楚王妃清白有失的罪名从窃窃议论演变为明面争辩时,这姑娘的心情十分愉悦——纸,是包不住火了,相信太皇太后就快决断,只能许了苏氏和离之请。
哪知及到下昼,秦夫人却再度登门!
一个晴天噩耗,当头劈下,秦子若有若石雕。
这日傍晚,荣禧堂的大丫鬟燕儿瞧见秦子若一瘸一拐黯然垂泪的回到了下人房——因为那一场跪,秦姑娘的膝盖受了冻伤,这些日子以来行动不那么利落,不过今日看着怎么更严重了些?
燕儿且在满腹计较呢,却又被祝嬷嬷连声催促,说是老王妃留了秦夫人晚膳,让她快去厨房嘱咐加菜。
燕儿完成了差使,回老王妃跟前复命时,刚好听得一句——
“真是,多得秦相这回尽力,夫人安心,这事我一定记在心上,要说来,子若也是名门嫡女,在侧妃之位,多少还是委屈了她。”
燕儿险些绊了一跤。
再看秦夫人,神色里全无喜意,眉目间尽是忧愁。
当燕儿出了外头,连忙找祝嬷嬷打听——自打虞栋一家分居立府,祝嬷嬷便晓得了燕儿实际是王妃心腹,许多话自是不会再隐来瞒去。
“怎么就答应了让秦氏为侧妃,这事王妃恐怕还不知情,老王妃怕是……”燕儿实在担忧王妃不在跟前提点,老王妃又中了旁人算计。
祝嬷嬷到底老道,冷冷一笑:“老王妃何曾答应过什么,放心,秦氏那是痴心妄想。”
☆、第七百一十六章 针锋相对,固执不让
九重深宫,厚城高墙,依然挡不住的是春风拂暖。
太皇太后在三月初一这日,过得也是十分热闹。
尽管局限在宫闱,不过关于那些义愤填膺的御史有意拿宗室内务与一帮子楞头青的监生以及翰林院“新秀”们言辞交锋的事,太皇太后还是早就听说,她不听说也不行,这事一发,宗人令康王最先就被惊动,于是立即来了慈安宫请旨,太皇太后对这庶子倒没了从前的忌惮,诚心诚意地安抚了一句——稍安勿躁。
可待康王一走,太皇太后的脸色就阴冷下来。
自打旖景“自请和离”之后,太皇太后虽下定决心搅和这事,势必不让秦家得逞,可她暗暗一察,竟发现上本的言官表面上都是“闲散”——并非秦相党羽。
难不成这事,居然是天子亲自操刀?
太皇太后想到这个可能,越发将秦家恨得咬牙切齿——好大的本事,竟能说服天子为秦家贪婪私欲,发动言官哄闹宗室,一国君帝,怎能行此自曝“家丑”之事?
可倘若事实真是如此,说明天子决心已定,势必是要竭力压制卫国公府,而重用秦相党羽,那么起初她的打算,以和为上,说服天子“回头是岸”就越发艰难。
难道真要为这一桩事务,闹得与天子面红耳赤、祖孙离心?
太皇太后实在有些为难。
烦恼了好几日,即使是这日忽然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太皇太后的心境始终阴霾沉沉。
不过早朝散后,为太皇太后解忧的人就自上前来。
不是别人,便是近些日子以来沸沸扬扬这桩事件的主角之一,楚王虞沨。
他已经是告了多日病假,阴雨绵绵的几天并未照常“站班”,这日天气好了,才来销假。
不过虞沨在站班时沉默寡言有若摆设,却在散朝后捧了一叠子奏章来慈安宫“问安”。
直接面呈太皇太后,干脆跳过了天子。
几本奏章皆是弹劾!
这几日“义愤填膺”,笃定楚王妃“清白有失”而楚王不顾宗室声誉一昧包庇的那些个御史尽数一网打尽。
虞沨甚至没找人代笔遮遮掩掩,本本奏章之末,都是他的“鼎鼎大名”。
太皇太后翻开一阅,居然没有愤怒,而是笑出声来。
盖因那些口口声声“清正廉洁”担心宗室声誉不保的御史背后,实在都有一笔荒谬不堪的烂帐。
有人嫌弃糟糠、停妻另娶。
有人夺亲之财,以为入仕资本。
有人不孝嫡母,痛打嫡姐。
有人在地方贪赃枉法,讹贿钱款。
居然还有人娶妇同宗!
个个枉顾礼法,却从地方捐官提升为一朝御史,监管臣民风纪。
太皇太后笑过之后,又气恼起来,把奏本往案上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