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幻之盛唐 > 第52章完结

第52章完结

近诸军械多兵种使用等基本训练,然后按照训练中的表现和特长,分配各军再专门训练。首先善骑健力的人被分出来充入骑军,然后按表现和长处分属槊队、刀牌、步射等各军,最后剩下来的就进入中垒营担任类似工兵辅助工作。因此唐朝军队各军种一般的通用性是很好的。

基本归总为以下五类:(引见小说《锋芒》)

第一,练耳目,审金鼓,辨旗帜。

广阔战场上,不可能听得到将帅的声音,亦看不到书面的命令,各作战分部、每一位的兵卒的行动,除了传令兵给各分部指挥官送达统帅的复杂指示和命令之外,其余规范化、例行化的命令,全靠金鼓和旗帜来指挥,夜间则加上火炬。

这可不是民间艺人说书时所讲的那些擂鼓而进,鸣锣收兵,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那么简单。旗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指挥信号体系,其内容之繁杂,绝非旬日之功就能够学会,往往须数月时间,一支新军方能练有小成。

旗帜有两种功用,一为标识,二为指挥。光标识就颇为复杂了。

帅旗,亦称纛,为标识主将所在位置,也是战争中全军的指挥中心。帅旗在,则主将在,全军犹存;帅旗倒,则主将亡,全军崩溃。在全军将士心中,这杆旗帜具有无可比拟的神圣意义。帅旗在正常情况下都伫立不动,并由最勇猛的战士持握,以稳定军心。一旦帅旗移动,则往往意味着战争中重大而关键战术行动的开始;或者对阵双方的帅旗一进一退,标识胜负已分,追歼和逃逸时刻的来临。

【成都篇】第八十二章

可以说帅旗是支撑全军将士继续作战的精神支柱。举个极端的例子,即使主将犹在,指挥中心完整,只因某种特殊情况,如大风刮倒帅旗,都很有可能导致全军士气瓦解,变为一边倒的败局。这样的战役,历史上确有其例,如淝水之战等等,因为在激烈拼杀的战场上,其他分部的将士们,并不知道主将本阵的情况,只能遥望帅旗以确定主将和指挥中心的存亡。

除帅旗之外,每一分部亦有自己的旗帜,作为该部标识。根据级别的由高到低,旗帜也由大到小。同级单位则以旗面之色、旗心之字、旗帜之边、旗杆之带来互相区分。按兵典,一般按照四方五行之色,中军为黄旗,前锋为红旗,左路为蓝旗,右路为白旗,殿后为黑旗,然后再以字、边、带来表示各自的上下隶属关系。只要是熟练的军士,一望旗帜,便知是哪一部分的弟兄,亦可避免在战场上的内部误伤。

各分部的旗帜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他们存在的标识。各营、各队、各什、各伍等,往往即使牺牲到最后一人,也要死死保住本军的旗帜。因为上级军官或主将指挥,亦不可能细察到每一分部,只能观览旗帜,确定其位置和状态。在他们眼里,旗帜在,该分部犹在,旗帜失,这一分部就算不存在了。本朝太宗更是规定,“凡失旗鼓旌节者,全队斩!有功准赎。”故而某部若军旗被夺,将士们往往拼了命也要再抢回来。

指挥更为复杂。

旗帜有各种各样的不同颜色、不同级别的旗帜,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挥动手法,还有各种不同的应用场合。

应旗。

上面说到,中前左右后五军,分别以黄红蓝白黑五色标识。主将要调动某军,升某色指挥帜,某军见到须立刻竖起本军旗帜,以示“应旗”。表明该部已做好准备,随时听从主将调遣。若全军行动,主将同时升五色指挥帜,各部须同时应旗。应旗亦还可以细分许多种,如逐级应旗,分步应旗,全面应旗等,这里就不一一详述。

进击。指挥帜点向何方,应旗部队就向何方前进。而这个点的手法,更是多种多样。高举,意味着缓步前进;低垂,意味着跑步前进;数支指挥帜相交,意味着受令部队合队;数帜分开,则意味着展开队形。等等,不一而足。

行军。行军时,前哨挂一高招,即长竹竿上挑一面小旗。以颜色确定遭遇的状况:树林举青旗;水泽举黑旗;遇敌举白旗;山险举黄旗;烟火举红旗;依次向后传递情况。这仅是最基本信号。举起高招的数量、高招挥动的手法,加上刚才所言的颜色,分别表示林密、水深、山高、火烈、敌军人数、敌军态势等各种情况,非常复杂。

据兵典,光旗帜一项,其基本手法就达数百种之多!尚不计其他特殊手法。

鼓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