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乱的一代名将,带过兵打过战,进入过权力中枢,也参与过残酷的政治斗争,更见识过民生的弊苦,因此他主张的“心学”,也要比只做学问,浮于世事的朱程之流,更务实也更开明一些,“宗经复古,切实尚用”事实上近代东南亚地区的儒家思想,都带有他的浓重色彩,
据说他早年因为初笃信程朱之学﹐偏读朱子遗书﹐循序格物﹐欲参悟「格致」地道理﹐但参悟不得﹐反致疾病﹐三十五岁时﹐因得罪宦官刘瑾﹐谪配贵州龙场驿﹐备尝艰苦。王阳明遂从朱子「格致」之研究﹐而潜心佛老﹐然终不能立命安心﹐其後经过了本身动心忍性的种种体验﹐一夕顿悟「格致」之旨﹐始知圣人之道不假外﹐求吾心之良知乃唯一体察之主﹐遂创「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之学说。
“永嘉学派”诞生于商业极度发达的南宋,海上贸易的兴盛,让只有半壁江山的南宋,反而获得超过北宋的国家收入,因此相当部分文人,从中看到的是另一条发展国家地道路,对天理和人欲的解释完全不同,也并不排斥追求利益行为和商业带来的好处。与朱熹、陆九渊“存天理,灭人欲,讲伦常”后理学相对立的,提倡功利主义,提倡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空谈性理,提倡“事功之学”,重视工商业,主张提高工匠、商人地位之类的,叶适及其门徒因其年号,也被称为“永嘉学派”,
不过,王阳明,在我那个时代,因为先朝的蒋光头崇尚王氏学,甚至败逃到海岛上,还用他的名字来纪念的缘故,至国朝以农民举事而得天下,在建国后基于敌人赞成必然是吾所反对的朴素道理,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在所有教科书中,王阳明这个名字都是和镇压农民运动侩子手、封建专制的头号打手俩系在一起,真正研究他的只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
作为兼职图书管理员的好处就是,你不需要真正研究过这些东西,无数先人名家总结概括几章几节的成果,就可以让你对其核心内容,有足够深度的大概认识。这两家拿出来,都是考之严凿有据,立之新颖成理,足以开宗里派的东西。
因此,出于难以言明的恶意趣味,我甚至托请了一些货真价实的名士大家,进行名为主持拯救海外儒家的拓展性研究,干一些其实是以儒家的名义反儒家的事情,看会有什么结果出来。至于是否能假借儒家之名硬搞出了一个传世的流派,并不是我所关心的。
基于唐人拓宽的眼界的需要,还是对新事物与时尚的渴求,反正其宗旨就是探索事物的本质,进行类似物理化学医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活动,以当代边塞诗人岑参、王昌龄等大家为倡导,还出了不少海外游记和风物纪。当然这东西和新生的成都官学一样,只是一个四不象的大杂烩,还有待归总和完善。正因为这样,他们反而相信了这是我的师传之学。
不过对小白来说也算是个新事物,那些教授奉陪上坐,谈经论道,引古据今,说起来头头是道,不时还提出一些问题,君臣两厢自得,正是说的起劲,
见门外惊呼,头帽歪斜,汗啧紫袍的新任观军容使鱼朝恩,甚至等不及通传了,急冲冲的一把撞进来。
“素质啊素质,你太失礼了”小白有些不悦,冷起脸道“宫中的规矩都到哪去了”
“殿下孰罪”他喘着,用银缎边的宽袖抹了汗水“实在不得了,城中出大乱子了,五部十六军,除了回纥营的人……奴身实在弹压不得啊”
说到这里却是深深看了我一眼,不由我心中咯噔一声,不禁站了起来,难道与我的龙武军有什么重大干系。
第二百三十四章 朝真暮伪何人辨
果然被我预感给料中了,随后一步紧赶来的岑参和崔光远,证实了我的担心,龙武军还真的出了大事。
起因在于随太子前来的神策军,作为天子的近卫之一,按照惯例自然少不了一些荫蔽子弟出身的镀金党,说实话这样的人在我军中也不少,段因为管理的好,被整治的还算老实,基本处于一种无害存在。
而显然神策军中的这些人就没这么好说了,他们都是西北新进勋臣的子弟,不知道厉害关系,也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在西北那里横行惯了,到了长安后,不免散漫肆意的性子又放羊了,这一闲就闲出问题来了。
最初只是听说,城中某营地中,藏有许多漂亮的女人,这些人在长安闲暇无事,被有用心的人一撩拨就冲动起来,成群结队的跑来骚扰女营,被喝止还吃了点小亏后,并不死心,又纠结了更多的同伴,仗着人多打倒值勤的守卫,冲进女营抢了新进的十几人就跑,还造成了几名伤兵的死亡,这下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