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物,或大或小,展现了因为战争所带来的科技进步。
不得不承认,战争是发展科技最迅速的时期。据阿瑟的了解,英法已经对于目前的飞艇进行了改进,即将研制出新一代的飞艇,并且投入生产。在飞机方面,英法也重新重视了起来,已经在联合研究军事飞机。虽然不知道德国的进度怎么样,但参考德国在历史上一战中频繁拿出的黑科技,德国研究飞艇和飞机的进度也不会慢。保守估计,澳大拉西亚的飞机应该很快就能够投入战斗。各国对飞机重新重视起来之后,澳大拉西亚也就不需要隐藏自己的飞机了。就算澳大拉西亚继续隐藏,也丝毫不能阻止英法德研发飞机的进度。与其这样,不如提前让飞机亮相,在战争中获取一定的优势。然后再大量出售已经明显落后的飞机,从英法那儿赚取大量的利润,为澳大拉西亚的飞机研究提供更多的动力。对于英,法,德三国在飞机研究上会不会实现弯道超车,赶上澳大拉西亚的飞机研究进度。至少在十年内,这一现状并不会出现。阿瑟对于飞机的布局已经长达数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澳大拉西亚早已经笼络了全球超过三分之一航空动力和飞艇,飞机制造方面的人才。除非英法能够一直齐心协力,或许还有在短时间内赶上澳大拉西亚的飞机研发速度的希望。但从英国和法国在利益分配方面的某些矛盾来看,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和法国的关系就不会这么亲密,也会诞生一些矛盾。不过,一战结束之后是英国和法国的虚弱期,英法爆发大规模矛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在澳大拉西亚的维持下,协约国这样的利益组织应该能够保持到二战以前,身处协约国的澳大拉西亚,也能凭借着协约国所带来的优势,获取更多的国际地位和利益。别的不说,一战之后的美国,国际地位不一定比澳大拉西亚高。一方面是英法的忌惮和防备,一方面美国也不是协约国成员,面对协约国这样的庞然大物,单个美国也显得有些薄弱。 虽然同盟国和协约国都有新的盟友加入,那相较于协约国拉拢了一个列强和多个中小国家来说,同盟国只拉拢了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就显得有些孤立寡与。作为新加入战争的唯一列强,以及前同盟国成员,意大利在战争时期叛变阵营的行为未免有些不齿,但意大利人并不这么觉得。意大利政府骄傲的宣布,因为国家和民众找到了在战争中损失更小的方式,能获取比原来更多的利益。但不管怎么说,既然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那就是协约国的成员,澳大拉西亚的盟友。只不过相较于澳大拉西亚这样早早加入协约国的国家,意大利在协约国中的地位就比较尴尬,并不处于协约国的决策层。甚至英法在宣传的时候,仍然采用了一年前的称呼,也就是协约国四大列强。这也让意大利人下定决心,要干一票大的,再改变协约国现有布局,这也是为自己争取战后更多的利益。有了意大利等国的帮助,这次协约国东西线总攻势也变得更加庞大。西线范围的南部地区,50万意大利军队将加入战斗,消除南部地区德军和奥匈帝国的威胁。而在东线,罗马尼亚,黑山,希腊等国在进攻保加利亚的同时,也将派出一部分军队,协同塞尔维亚抵御奥匈帝国的攻击。有了这些巴尔干国家的帮助,能够为塞尔维亚吸引相当一部分奥匈帝国军队。这也将大幅度减少东线战场俄军所面临的奥匈帝国军队数量,俄国军队可以放心地应对德国人,不用担心自己的后路会被奥匈帝国偷袭。首先发动进攻的是俄国。得知俄国愿意发动大规模攻势之后,英法很是大方地履行了自己并未承诺的承诺,向俄国支援了一大批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还免除了俄国一部分贷款。再加上澳大拉西亚运输的物资也从海参崴运输到了前线,获得了足够的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之后,俄国参谋部也有信心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推进东线战场。1915年5月2日,将所有物资全部调集到前线之后,俄国参谋部正式下令,开始下一轮大规模战役。首先,尼古拉大公将西北方面的第二集团军从纳雷夫河和涅曼河一线调到华沙,又把西南方面的第四,第五和第九集团军从桑河调往华沙到桑多梅日地段。加利西亚地区击败奥匈帝国之后,俄国人接下来的目的很明显,这就是攻入德国东南部,同时收复被德国占领的波兰地区。为了解决来自数十万俄国军队的危险,德国也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比如从克拉科夫和琴斯托霍瓦两个地区对华沙和伊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