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
上是一个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89kanshu.com”
遗憾的是王叔振最终都未能读到此信。刘伯坚殉难不久,她亦不幸去世。
信中提到的三个孩子——虎(生)、豹(生)、熊(生)曾寄养在赣南老百
姓家里,1936年底,由烈士的亲属找到后转交给正在西安与蒋介石谈判的周恩来。
谈判结束后,周恩来将烈士之子带回延安,由陈云、李富春同志抚养长大,后又
送苏联留学。
林伯渠赋诗别叔衡主力红军就要西征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次出发,不是
一次短时期短距离的行动,很可能要长时期地分别。共同的战斗生活,深厚的阶
级感情,一旦要分开,都感到依依惜别,难舍难分。走的和留的同志都想在分别
前各自为对方做点什么事,或留下点纪念的东西。
中共创始人之一、党的“一大”代表何叔衡,因为不被“左”倾领导者喜欢,
被留下了。
何叔衡是迫切希望随军远征的。当他在《红色中华》上看到张闻天的文章《
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后,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的可能,他就在和董必武的闲
谈中,谈到了愿意随军转移的愿望。那时他和董必武在同一机关工作,有一天,
他这样问董必武:“假如红军主力移动,你愿意留在这里还是愿意随军去?”
“若有可能,我愿意随军去。”董必武回答。
“红军跑起路来飞快,你跑得么?”
“一天跑六十里毫无问题,八十里也勉强,跑一百里怕有点困难。这是我进
苏区来时所经历过的,”
“我跑路要比你强一点。我准备了两双很结实的草鞋,你有点什么准备没有
呢?”
“你跑路当然比我强,我只准备了一双新草鞋,脚上穿的还有半新。”
尽管何叔衡准备了两双结实的草鞋,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名字被决策者
们圈入了留守者之列。
“左”倾领导者为什么不喜欢何叔衡?何叔衡和“左”倾路线有什么原则分
歧?最主要的就是何叔衡敢于坚持真理,公开抵制“左”倾错误路线,尤其是
“左”的肃反路线。
何叔衡的公开抵制及一次次“不听话”行为,“左”倾路线的领导者和执行
者显然不会放过。
1933年初,“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下的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苏区。他们为了
打击毛泽东在人民群众和地方组织中的威信,错误地开展了所谓的反罗
明路线的斗争。
不出所料,反“罗明路线”由地方而中央政府机关,何叔衡亦被作为“罗明
路线的另一种倾向”接二连三地遭到批判和打击。到1934年初,又被撤掉一切领
导职务。长征前,在讨论决定谁走谁留名单时,尽管毛泽东希望何叔衡和瞿秋白
等能一道随军出发,且何叔衡又作了行动的准备,但由于“左”
倾领导者不同意,何叔衡和瞿秋白等最终还是被留下了来。
何叔衡是个极重感情的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何胡子是一堆感情”。当他知
道自己被留下后,特到集市上买了点肉、鱼,杀了只自养的鸡,还准备了清酒、
花生,在梅坑设便宴与好友们告别。大家心情都十分沉重。午饭后,何叔衡将自
己的两双草鞋送给了远征的战友。他还用马亲自将谢觉哉送回住地叶坪,并将自
使用多年的怀表和小钢刀赠送给谢觉哉留作纪念。
当天晚上,何叔衡又备了一壶清酒,一碟花生米,请来即将远征的老战友林
伯渠。二人促膝对酌,彻夜畅谈,互道珍重。临别时,何叔衡又脱下身上一件女
儿何实山特地为他织的毛线衣,慷慨送给林伯渠。
林伯渠,又名林祖涵。早年参加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
共合作期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定三大政策,作出过重大贡献。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财政委员会主席。1928年赴莫斯
科中山大学学习,和何叔衡、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等编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