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更给朝廷带来忧患。dingdiankanshu.com”听的人不明白就问他,说您说的是什么意思?蔡谟答道:“夫能顺天乘时济群生于艰难者,非上圣与英雄不能为也,自余则莫若度德量力。观今日之事,殆非时贤所及,必将经营分表,疲民以逞;既而才略疏短,不能副心,财殚力竭,智勇俱困,安得不忧及朝廷乎!”这段话翻译过来,如下:“能够顺应天意、掌握时机把百姓从艰难困苦中拯救出来的事业,如果不是最杰出的圣人和英雄是不能承担的。不如老老实实地衡量一下自己的德行与力量。反观如今讨伐赵国之事,恐怕不是当今的贤达之辈就能办成的。结果只能步步为营,分兵攻守,这是以劳民伤财为代价来炫耀个人的志向。最后会因为才能和见识粗陋平庸,难以遂心,财力耗尽,智慧和勇气全都变得窘困,怎么能不给朝廷带来忧患呢!”
第十六章 杀胡令 3
我之所以一字不差的摘录和翻译蔡谟的话,是因为他的话解答了不管祖逖也好、桓温也罢,还是后来的谢安、谢玄叔侄,乃至刘裕、刘义隆、萧衍,甚至南宋的岳飞、南明的史可法之所以不能收复中原的原因。他说济苍生成大事非上圣与英雄不能为,上圣与英雄指谁呢?看字面理解好像是指北伐诸将,其实在封建社会自他口中说出,必然是指皇帝无疑,在那个时代谁又敢称上圣呢?孔子被尊为圣人,也是在他死后,生的时候谁敢超越天子?英雄则是指杰出的大臣。蔡谟否定当时的时贤,实际上他是否定了当时的君主。东晋一朝没出一个圣君,也就谈不上北伐大业,有英雄可不可以呢?也不可。北伐为公,事成则功高震主,皇帝不答应,聪明人转而为私,炫耀一下个人的志向,心存私心也就不可能成就大业。所以蔡谟断言,北伐非但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东晋朝廷带来忧患。
事实如其所料,当时尚还心存豪气的桓温受朝廷掣肘不能一展抱负,为私的褚裒庸才一个,与李农激战于代陂,晋军大败退守广陵,褚裒上表请求自贬,朝廷不准。等他回到京口听到四面哭声,左右对他说那是代陂战死将士家属时,褚裒惭愤发疾而卒。此人虽是庸才尚有羞愧之心,比那些无耻之徒强上百倍,他便是为名所累,一心名垂青史,早早的害了性命。事实证明蔡谟说的对,干事业要度德量力而为。
南境稍稍平稳,赵国内乱又起,石遵放弃诺言,立自己的亲子石衍为太子,引起冉闵的不满,为拉拢禁军将士,冉闵上表请求把他们全部封侯。石遵没有识破冉闵的用心,并未一概赐封,引起禁军将士的愤怒。
后赵的一些大臣看出冉闵的野心,劝石遵削掉兵权然后杀死他。石遵密召义阳王石鉴、乐平王石苞、汝阴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人入内宫,和郑太后一道商议除掉冉闵。石鉴等人都说:“应当如此!”只有郑太后反对:“当初在李城起兵时,如果没有石闵,岂能有今天?石闵有点居功自傲,应当对他有所宽纵,怎么能急急忙忙把他杀掉呢?”两面三刀的石鉴表面同意杀冉闵,暗中却派人把这一消息告诉冉闵。冉闵闻讯大怒,胁迫李农带甲士三千在琨华殿杀死石遵。石遵临死之前问道:“造反的人是谁?”甲士道:“义阳王石鉴当立。”石遵叹道:“我尚如此,石鉴能几时?”石遵登极总共一百八十三天。
石鉴不是傻瓜,一面封赏冉闵和李农,一面夜召二人入琨华殿,暗中派石苞等人埋伏死士趁着夜色诛杀他们。不想石苞等人不是冉闵的对手,石鉴见风使舵下令将石苞斩首灭口。这才刚刚开始,真正的大动乱就此拉开序幕。
新兴王石祗在襄国与姚弋仲的羌兵联合,移檄中外,共诛冉闵和李农。邺城中的羯族将领孙伏都、刘铢率三千名羯士挟持皇帝石鉴伏兵于皇宫欲杀冉闵,为冉闵所知,两军大战,羯兵兵败退守凤阳门,冉闵与李农率兵捣毁金明门杀入。石鉴一开始扇动孙、刘杀冉闵,眼见冉闵再度得势,忙打开凤阳门,对冉闵说“刘伏都谋反,卿速讨之。”皇帝反水,羯兵大败,自凤阳门到琨华殿双方将士横尸相枕、流血成河,冉闵杀掉孙伏都和刘铢,红着眼睛下令道:“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冉闵为不断的兵变震惊,下了一道类似今天不准民间拥有武器的禁令,此令一下,引起羯人等胡族的恐慌,因为冉闵毕竟是汉人,在胡汉分治的邺城羯人横行惯的,一旦放下武器,焉有命在?胡族人纷纷逃往外地羯人的控制区,“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
冉闵将后赵皇帝石鉴囚禁,面对屡禁不止,潮水般涌向城外的人们,连忙下令说:“近日孙伏都、刘铢谋反,他们的亲信党羽已经全都被杀掉,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