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歉意,尔后便诚惶诚恐地、心神不安地等着我方的反应,看看时机已成熟,我方趁机提出削价的要求,明确指出希望上次延期交易的损失能通过这次减价10%来弥补,对方无奈,只好表示同意。yinyouhulian.com
于是,我方又乘胜追击,提出由原来的预定的200万吨增加到500万吨,对方最终不得不在合同上签字,谈判圆满成功。
老练的谈判者在谈判中常常避免就自己真正关心的问题进行强攻,而是指左趋右,绕道迂回前进,使对方顾此失彼,首尾不能相接,最终不得不妥协。我方谈判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围魏救赵”之计,使谈判一举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围魏救赵”用于现代化经商赚钱中,企业经营者必须要具备一定条件,需要有过人的眼光和超群的才智,有广博的知识,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变化,发现和寻找机遇;抓住对方的实质,采取避实击虚,后发制人的经营技巧;要有敢冒风险的胆魄,有机遇出现时一定要紧紧抓住,以达到趋利避害,赢得最终赚钱。正如前面所说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3-1假借他人第三计 借刀杀人除异己
----------------------------------------------------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出处】
明朝?汪廷讷《三祝记?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
【释义】
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和处理事物里,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以为常而产生了疏漏和松懈,将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隐藏起来,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来实现自己的目地。用在兵法上,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围魏救赵”用于现代化经商赚钱中,企业经营者必须要具备一定条件,需要有过人的眼光和超群的才智,有广博的知识,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变化,发现和寻找机遇;抓住对方的实质,采取避实击虚,后发制人的经营技巧;要有敢冒风险的胆魄,有机遇出现时一定要紧紧抓住,以达到趋利避害,赢得最终赚钱。
【计名探源】
北宋时期,范仲淹的政敌密谋策划,让没有打仗经验的范仲淹领兵征讨西夏,目的是借兵强马壮的西夏军队这把“刀”除掉范仲淹。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策略。
兵经百字?借字》又载:“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仞。”借有明暗之分,有强借诱借之别,可借人力、物力、财力、势力等。能不费吹灰之力制敌于死地且毫无蛛丝马迹的才是高手。
【案例典故】
战国时期,著名的游说家苏秦,“合纵”六国的计谋成功后,回到燕国。燕易王的母亲文夫人年轻守寡,偏偏看上了足智多谋的苏秦,二人不久私通。苏秦担心若被燕王发觉而将被处死,设法摆脱文夫人,他向燕王提出到齐国行使反间计,而匆匆来到齐国。齐宣王、齐闵王都很器重苏秦,却引来了齐国一些大臣的嫉恨。一次,闵王舍弃苏秦的计谋,听从了孟尝君的谏言,免受了其他四国伐秦失利的结局,孟尝君因此受到了闵王奖赏。那些嫉恨苏秦的人以为闵王不再重用他了,派刺客在朝廷上杀死苏秦,闵王下令捉拿凶手,而凶手早已逃遁。苏秦临死前对闵王说:“我死后,你把我的头颅号令于市,就说‘苏秦是为燕国而反间于齐国,他是死有余辜,谁杀他的,可以领赏金千两’,这样就可以捉住凶手。”。闵王按苏秦的去做了,其凶手果然前来领赏,被抓住,后又审问出杀人的主谋,闵王把他们全杀了,以报谢苏秦。
苏秦才高权重,其死后还能“借”闵王之刀,除掉凶手及其主谋们,最终为自己报了杀身之仇,实在不易。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