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和『政府』按官价以美元兑换黄金的责任,风险大大缩小,但因美国占了很大一部分基金份额,美元因与“尤尼它”直接联系而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国仍可执战后国际金融的牛耳。
美国虽在二次大战后成为世界首富首强,但也无力包揽天下,要想顺利建立战后国际货币体制,还必须取得英国的积极合作。英国虽在战争中经济实力遭受严重打击,但英镑在当时仍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伦敦也保持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由于英镑区的关系,当时世界贸易约有40%仍以英镑结算。若能促使英国与美国合作,放弃歧视『性』货币安排,尽快恢复英镑的自由兑换,则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大局可定。因此,美国在筹划战后世界经济重建的过程中一直以英国为主要谈判对手。
英国在战争中经济大损,疲弱不堪,再也无力像一次大战以后那样,挑起整顿国际金融的大梁。然而,英国『政府』也不愿轻易放弃英国在国际贸易与金融中的重要地位,受制于美国。早在1941年9月,当时任财政部顾问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便提出了一个“国际清算同盟计划”。在美国『政府』公布“怀特计划”的同一天,英国『政府』也用官方白皮书的形式正式发表了“凯恩斯计划”。
当“凯恩斯计划”推出之时,英国『政府』已意识到战后英国在对外经济中有两项艰巨任务。一方面,英国要尽量保全“帝国特惠制”和“英镑区”,以此确保英国在国际贸易与金融中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估计到战后经济恢复需要大量进口商品,而其出口又一时无法增加,要尽力设法使战后必将出现的对外贸易逆差不至于成为英国恢复经济的重大负担。因此,“凯恩斯计划”便力图为英国在战后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
作为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当然懂得再度恢复金本位已为世界经济状况所不允许。因此,他在计划中竭力贬低黄金的作用,想以一种国际信用货币“班柯”来作为国际清算单位。他提出“清算同盟”的成员国不必向“同盟”缴纳基金,而“班柯”的份额又应按二次大战前三年各成员国进出口额的平均值分配。这种提法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绝大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的资金及外汇短缺的实情,但若按此法办理,英国便可占“班柯”份额的16%,整个英联邦可占35%。何况在计划中凯恩斯虽也同意恢复多边结算,但不主张对“英镑区”进行干涉。这样,英国的第一个目标可望达到。为了实现上述第二个目标,凯恩斯又提出,作为国际清算机构,“同盟”应向国际收支逆差国提供透支,成员国以“班柯”在“同盟”中开设来往帐户,逆差国可按份额向“同盟”借款,顺差国则应将顺差款项存入“同盟”帐户或购买逆差国的商品。他声称,“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国际贸易的放大,防止因外汇储备不足而影响贸易的发展”。凯恩斯的这段话可能是事实,但英国也就可以在战后恢复时期不付什么代价而得到大量进口商品。
“凯恩斯计划”是以英国有巨额外债、国际收支严重恶化、并估计到战后英国在短期内无力摆脱这一困境为背景,按资本主义银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做法提出的。这一计划与美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计划发生了矛盾。为了协调双方的意见,美英两国于1943年9月15日至10月9日,在华盛顿开会讨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计划。双方代表团分别以美国财长摩根索和英国国务大臣理查德·劳为首,谈判则主要在技术专家怀特和凯恩斯之间进行。
会议一开始,怀特便断然否决了英国的“清算同盟计划”。因为,首先这一以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