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水就能到达舰桥,而在早期的舰上,水兵则要通过舰桥前面大浪不断冲刷的露天甲板。超额载重量也使舰艇在大浪中的灵活性降低很多,伙食也很成问题,因为厨房在舰尾,待食物到达寝居甲板(就餐处)时,几乎总是冷的。
由于该舰是近岸护卫舰,所以没有冰箱,也没有烤面包的设备,在海上航行十天之后,如果没有补给,食品就要定量分配。
由于需要远程护航舰艇,又研究了河级护卫舰。但是,以前建造花级轻护卫舰的许多造船厂,由于船台短,不能造河级护卫舰,于是便设计了堡级轻护卫舰,并于1942年订货,第一艘于1943年开始建造。决定保留花级上的发动机,再装上两个水管锅炉。
堡级的缺点是,要携载许多架空线,因而空气阻力很大,在低速航行时很难进行机动。除这点外,堡级是很好的舰艇,也是对花级的很大改进。这种舰由于干舷较高,更加上不易上浪,反潜装备也很优良。
“哈德利堡”号于1943年6月下水,是第一艘装有“乌贼”型深水炸弹发射器的舰艇,后来这种发射器就成了舰上的标准装备。尽管电气设备普遍有了改进,住宿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像其它1000吨的舰船一样,这种舰在大浪中航行时,舰员们感觉还是很不舒适的。
言归正题,1940年4月20日,u47碰到一支向北航行的船队,如果想展开攻势是易如反掌的,但普里恩对鱼雷已丧失了信心。于是他打消了出击的念头,怏怏不快的返回了基地。普里恩如此叙述了他不出击的理由:“难道能用木枪来打仗吗?”并且露出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
普里恩舰长的几次失败表明,从开战之初,德军的鱼雷就有很大的缺陷。
开战后不久,u56舰长兹安少校遇上了“洛洛尼”、“尼尔逊”、“福特”号三艘军舰以及十艘驱逐舰。u56对这个护卫严密的舰队展开了凶猛的攻击。
有三枚鱼雷“砰”的地撞上了“尼尔逊”号,却没有一枚爆炸。因此,兹安少校被从前线撤回,调到了潜水艇学校,这位舰长大失所望,精神极不稳定,变得有点神经质了。在挪威战事结束之前,鱼雷接二连三地发生事故,引起德国海军部的关注,为此设立了调查委员会。据查:鱼雷的磁气发火装备之所以屡屡出现莫名其妙的故障,很可能是由于北方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石。
不过普里恩少校当时使用了击发发火式鱼雷,没想到也出了故障,所以肯走是鱼雷去航的深度过大,致使无法爆炸。这样就等于u艇不再拥有有效的武器了,4月20日,鱼雷委员会从各个方面进行调查,并进行了全面试验,结果查明了磁气发火式鱼雷的几大缺点及其原因,当然有一些为因为发火击针不能使鱼雷发火。
有些鱼雷雷管虽然能爆炸,却不能引爆炸药。兹安少校未能炸掉军舰“尼尔逊”号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结果从1940年6月起,就只采用击发发火式鱼雷,暂时不配备磁气发火式鱼雷。
这样一来,u艇的舰长们受到鱼雷击沉目标威力的限制。挪威作战后的几个月,他们每次攻击一艘敌船平均要用两枚以上的鱼雷,而以往则只需一枚。
专家们在分析u艇鱼雷的命中率时说:以单发击沉的商船只占40%左右,大部分商船是由两枚以上的鱼雷击沉的;又说在受到攻击的商船中有20%以上要靠四枚鱼雷方能击沉。
正因为这些原因,鱼雷被过多地消耗,作战时间则大大地缩短,u艇在返回基地补给的途中,常常眼巴巴地看着英方船队安然通过却又无可奈何。
第四节“鹰击长空”
1940年6月25日,法国的陷落直接影响到德国的潜艇战。邓尼茨终于能够实现他建立一支庞大的潜艇部队的愿望,这支部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一直在缓慢发展着,现在条件已经成熟。但是,从开始小规模地使用狼群战术攻击护航运输队来看,潜艇兵力还是足够的。事实上,邓尼茨已经在1939年10月对开往直布罗陀的运输队试验了这种战术,但是没有成功。
1940年1月对一支法国运输队也试验了这种战术。占领法国的海军基地和比斯开湾各港口之后,为德国提供了使用潜艇的巨大的可能性。德国潜艇有限的航行距离已不再是决定性的因素了,从德国到北海通过丹麦诸海峡的那条遥远而又危险的航路也不再利用了,这是由于使用了比斯开湾各港口的原因。德潜艇不必再伏在英国海岸附近了,以前德潜艇在那里几乎不断地遭到岸防航空兵的巡逻机和英国海军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