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二战之邓尼兹 > 分章完结阅读18

分章完结阅读18

后,研制出了美国型号的“利”式探照灯,即l—7。以后l—7又被l—18代替,l—18采用了较小的18英寸的光源。

第一次带“利”式探照灯的飞行于6月4日开始。雷达员通过asv2型雷达在6英里多的距离处发现了潜艇,随即引导飞机向目标飞去。飞机下降到250英尺,“利”式探照灯在飞向目标过程中一直处于放下的位置。探照灯在1英里的距离上被打开,但未能照到目标。当飞机从该区域上空飞过时,在左翼下方发现了一艘很大的潜艇。由于基地气象预报的错误,机内的气压高度表走错了,结果高度表的读数错了100英尺。

飞机估计到气压高度表可能有错误,便转向进行第二次搜索,潜艇没有按正常的程序下潜,而是停留在水面上。当飞机到达正确的250英尺高度并用4个250磅的新式深水炸弹对潜艇进行了夹叉投弹,这种深水炸弹本应把潜艇击沉,但由于它们是在25英尺以下爆炸,结果潜艇只是严重受损并设法驶回了港口。

此次事件这后,第172中队的飞机在6、7月份曾10次发现潜艇,6次进行了攻击,一名在英国空军服役的美国飞行员在7月5日击沉了u—502潜艇,获得了第一次用“利”式探照灯击沉潜艇的荣誉。

由于这些攻击,邓尼茨命令,从7月16日起,所有潜艇都要在夜间由水下航行通过比斯开湾,这就是说,潜艇要在昼间上浮充电,结果被发现潜艇的次数大为增加。

由于有“利”式探照灯,又有新式深水炸弹(装有25英尺走深的精确引信及铝未混合作药),英国岸防航空兵终于成了一支能日益限制德潜艇行动自由的真正有效的反潜部队。

1939年英国海军使用的标准深水炸弹mkw,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未使用的深水炸弹区别不大。深水炸弹的发展是水鱼雷部门的责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火炮和鱼雷上。用于研制反潜武器的经费非常少,只对引信、雷管及其外壳的加固做了很小的改进。

深水炸弹是靠水压爆炸的。定深开关在转动时移动了大小不同的6个孔(可使深水炸弹在不同的深度上起爆),这样,一个孔对准进气孔后,水便进入水密的引信室。孔的大小决定水进入引信室的快慢(进入得快,深水炸弹在浅深度上爆炸;进入得慢,在大深度上爆炸)。

松开深水炸弹另一端的安全夹,一个有力的弹簧便松开,使引火药滑开雷管。当引信室注满水后,另一个弹簧便松开,把撞击雷管猛推向火棉引火药,火棉引火药爆炸,引爆满装的阿马图和米诺尔中性炸药。深水炸弹是一种非常不精确的炸弹,因为它在水中不是沿着垂直路线运动,而是向下翻滚,杀伤率很低。

1939年使用的发射炮是索尼克罗夫mki型。它是用21磅的爆炸药筒将托架与所托载的深水炸弹一道从发射炮中抛射出去。后来,mki型被mk4型代替。在mk4型中,托架变成了发射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装在各药室内的爆炸药燃烧时所产生的气体进入发射炮底部,当气体膨胀时,把托架推到炮管之上。在托架达到最高限度时,揭开了一个排气孔,放出气体。托架的运动受到液压缓冲器的控制,在重力作用下,又回到发射位置上。

舰尾部的深水炸弹投掷器有一组滑轨,在作用下,又回到发射位置上。

舰尾部的深水炸弹投掷器有一组滑轨,在滑轨上有两个相互联结的楔子。投掷器外侧的楔子松开后,深水炸弹便滚落出去,同时里侧的楔子升高,卡住下一颗深水炸弹,然后两个楔子恢复原位,外侧的升上去,里侧的掉下来,让下一颗深水炸弹向前滚到投掷位置上。

通常每个投放架上装六颗深水炸弹,但是由于深水炸弹使用量的增加,对每个投放架加长了一段,能多放三个深水炸弹,这样每一投放架便有18个深水炸弹。投入架排成为两列,总共便有36颗深水炸弹。

1941年8盟军月俘获德u—570潜艇之后,发现德潜艇的下潜深度比mkw型深水炸弹的最大定深(500英尺)还要大。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英国便研制了能在超过500英尺深度上爆炸的mkx型深水炸弹。由于mkw型深水炸弹引信上的定深孔已不能再缩小,需要设计一种新的引信。在地中海,“攻城雷”号上一名大胆的炮手,把肥皂装在定深孔内,减慢了海水进入引信室的速度,使深水炸弹能在爆炸之前沉人更大深度。

wkx型一吨重的深水炸弹的新引信有一个露在水中的金属针。到了预定的水压时,针便断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