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二战之邓尼兹 > 分章完结阅读24

分章完结阅读24

舰还是能够继续保持接触的。这种克服“失去接触”的方法意味着潜艇能受到连续的攻击。

如果有两艘以上的舰艇,则多余的舰艇一般以已知潜艇的最后位置为中心,以5海里左右为半径进行盒形搜索。如果那两艘攻击舰失去了接触,用这种方法仍然可以发现潜艇。但是。两艘以上的舰艇以18节航速进行攻击机动时有发生碰撞的危险,这对成功地实施猎潜来说,太分散注意力了。

1943年以后,由于德国可能用音响鱼雷进行攻击,英方要求护航舰艇降低速度(紧急攻击时例外),因而在攻击时要用3艘或有时用4艘舰艇保持声纳接触的情况更多了。

1942年底,人们已意识到,受到攻击的德潜艇一般能潜到500—600英尺,而且善于在攻击的最后时刻改变航向,迷惑攻击舰。沃克舰长发明了一种“粘贴”攻击法,代替上述的深水炸弹标准攻击法。这种方法通常由3艘舰实施,一艘作为引导舰,其余两艘在其两舷正横约150码处。引导舰用降低的航速(9至12节)进行正常的攻击,当与目标距离减小时,不降低声纳发射的时间间隔。采用这种方法,德潜艇一般不会察觉护航舰艇在接近。然后3艘舰以5秒钟的间隔同时发射500英尺定深的炸弹。这种战术由“燕八哥”号于1943年11月1日攻击u一202潜艇时第一次采用。但是,u一202已下潜到800英深度上,后来,经过15小时之后由于空气不够而被迫浮上水面。

沃克舰长还发明了一种与“粘贴”攻击法不同的方法,叫做“匍匐”攻击法,在攻击舰由于潜艇的深度或由于声纳工作不好而与潜艇在远距离上失去接触时使用。在采取这攻击方法时,一艘引导舰在固定的距离上机动,与潜艇保持声纳接触,同时用信号指示攻击舰向德潜艇上方运动,并指示他们何时投掷深水炸弹。总共26个深水炸弹,一般是以9秒钟的间隔、1500或2100英尺的定深,成对地投掷(后来的mkx型深水炸弹,一般只投放一个)。

在对舰队或一艘有价值的大型舰船护航时,护航舰艇应在舰船前方3海里处以1500码的间隔成“v”型配置。如果可能,它们将掩护被警戒舰船前方的整个区域,这是德潜艇在攻击机动行动中(这时最不便避开探测)可能通过的区域。

被警戒的舰船可能以15至18节的速度做蛇形机动,而德潜艇为了获得成功的机会,可能以最大的水下航速(4—6节)进行机动,力争到达离目标不到2海里的一个合适的发射阵位。如果护航艇的数量不定,不能以1500码的间隔掩护所有可能的接近路线,那么可以把他们之间的间隔拉大到2500码,或者缩短警戒线,把德潜艇只能从目标正横方向或正横后方进行攻击的部分留下,不进行掩护。

为了很好地保持船位,要求每艘船只能以半节或少于半节的速度改变航速,而且还要比通知的航速至少余下2节来作为机动。对于有些柴油动力船只的发动机来说,其临界速度的公差总不能小于1节,难怪许多护航运输队会很快失去了规定的队形。

此外,天气和能见度对舰位的保持也能造成很严重的破坏,而且经常存在着与英语很差的外国船只进行通信联络的问题。还有,驾驶部门的船员不得不忘掉以前关于远离开其他船只的训练,而在学会准确地判断船只间的距离,以保护相互位置。这些问题造成的结果是船只间和纵队间在名义上是保

持半海里的距离,实际上却经常变化很大,特别是夜间,船只常常掉在护航运输队的尾后,护航舰艇常常不得不离开队伍,提醒商船注意运输队中发出的信号。

由大约30至40艘船只组成的定期远洋护运输队,名义上的航速是8或10节,实际上只有6或8节。

由于护航运输船散布的区域面积很大(约5至10海里宽,5海里长),一艘潜航的德潜艇能够接近到它的角度比接近舰队舰艇的角度要大得多。因此,护航舰艇要分散配置在护航运输队的前方和两侧(而不是舰队警戒幕那种倒置的“v”字形),有时要间隔5至7海里。

在天气不好时和在夜间,至少要有一艘护航舰艇位于护航运输队的后面,警戒掉队的或受到鱼雷攻击的船只,后来当潜艇采用了夜间浮出水面进行狼群攻击的战术时,护航舰则用来阻挠德潜艇以水面高航速从后面接近护航运输队。护航运输队由于航速太慢,又太拖累,不能有效地进行蛇形运动,但护航舰艇为了自卫以及为了扰乱企图不被发现就能进入攻击的德潜艇,可能单独进行蛇形运动。

任何一艘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