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占位攻击,仍无战果。汉斯以期待的口气向“英格兰”号下达了出猎的指令。老练的“英格兰”号舰长驾舰驶近现场,精确地测定了潜艇运动要素,迅速确定了攻击航向,高速进抵攻击阵位,“嘘—嘘—”两次齐射,不久,水下传来了猛烈的爆炸声,潜艇中弹葬身海底。
5月24日下午,“英格兰”号又试锋芒,仅一次齐射,就击沉“吕—116”号潜艇。
5月26日夜晚,“英格兰”号主动出猎,再显身手,击沉了“吕—108”号潜艇。
连续一周的海上追逐,已使39分队精疲力竭、弹粮短缺。27日15时,3舰驶抵马努斯港补给。第二天,护卫舰“斯彭利尔”号和“黑泽武德”号加入编队。黄昏,汉斯再度率舰出航,返回“na”线继续搜索。与此同时,美军另一支猎潜舰队赶赴战场,协同39分队尽早结束战斗。但事与愿违,近10艘战舰连续三天搜猎,不见潜艇踪影。原来日军将“na”线西移了60海里,残存的3艘潜艇已转移至新阵位。5月30日2时许,疲惫的汉斯正准备反航,突接“黑泽武德”号发现潜艇的报告。汉斯即令“乔治”号和“拉比”
号向“黑泽武德”号靠拢,围歼敌艇。从凌晨4时起,3艘轮番向潜艇齐射舰艏深弹和投掷舰艉深弹,均未奏效。天亮后,3舰再次发起攻击,仍无所获。7时29分,折腾了半天的汉斯,只得请“英格兰”号出战。久经沙场的“英格兰”号像烈马长啸,以敏捷的动作接近敌,7分钟后,声纳发现目标,随即抢占阵位,迅速发射,一群弹丸落水,不偏不倚,正中敌艇。这艘狡炸的潜艇(后证实为“吕—105”号)与美舰周旋36小时,躲过了21次攻击,终究躲不过“英格兰”号的猝然一击。至此,51潜艇分队中的6艘(其中5艘被“英格兰”号击沉)潜艇已葬身海底,日军苦心经营的“na”截击线被彻底摧毁。“英格兰”号在12天内连克6艘潜艇,而自身未受损伤,开创了单舰猎潜史上的新纪录。
日本潜艇部队作为“无敌舰队”的一翼,确实在海战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日本具有称誉世界的造舰能力,所以其潜艇性能也是优越的。举例而言,新式精锐潜艇“伊号”型,无需补充燃料独自即可往返回利福尼亚沿岸。可以说它是今天轰动世界的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的祖先。另外还有“吕号”
型潜艇,它拥有在夏威夷海域作战的续航能力。最具雄姿富于传奇色彩的是“四○一”号潜艇,满载吨位超过4000吨,是以横渡太平洋前往炸毁巴拿马运河为目的而建造的(昭和20年1月完工,但未服役)。
日本在明治28年(1895年)2月用不满百吨的水雷艇穿越中国军港威海卫的防线,击沉当时世界有名的不沉战舰“定远”号。以此夜间奇袭为例,日本潜艇部队反复训练,信心百倍地接受了“消耗作战”的方案,这是英美方面也早已警觉到的日本方面锐利的秘密武器。
在宣告日美开战的同时,64艘日本潜艇(9.6万吨)便蜂拥地踏上了征程。在战争过程中,日本潜艇的数目曾一度达到126艘,然而战果却微乎其微。战争结束时,只剩下大约50艘破烂不堪的潜艇在港内停泊着,早已失去了作战能力。曾一度内外闻名被寄以厚望的潜艇部队,没有向日本国民奉献出任何战果,就无声无息地长眠海底了(当然,在局部地区还是取得一定战绩的)。
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一句话,即:美国海军改变了以主力舰集体出击为主的海战战术,使得日本潜艇失去了攻击目标。另外,潜艇结构比较陈旧,存有某些缺陷。其次,伴有美机动部队出击的潜艇部队,从战争的中期就逐渐占了上风,明显地压倒了日本潜艇部队。
实战中,当日本驱逐舰得知美潜艇接近时,美潜艇已向日舰发射了鱼雷,并迅速返航了,就在日舰转向目标的一瞬间,灾难已经降临——舰身中雷,摇摇欲坠。由此可见,任何战术也是难以取胜的,“精神力量”终于输给了“机构力量”。就这样,潜艇战的“股票”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全部落到了美国人手中。
虽然,日本舰艇的机构性能也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事实上,雷达的发明已经把1940年的“机构力量”置于半身不遂的状态之中了。因此,注定一去不复返的号称第一流的日本潜艇部队显然是应该的,它们只能为科学技术的落后而叹息。
同日本潜艇部队的失败一样,日本独特而高超的夜战战术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威力。瓜达尔卡纳尔争夺战中,曾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某一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