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完全可以说日本“九三式鱼雷”的威力是美英两国鱼雷威力的两倍。
日本鱼雷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其根源就在于它是以氧气为动力的。此外,它还具有鱼雷航迹十分隐蔽这一优点(其它以别的燃料为动力的鱼雷,排出的水泡出现在海面上)。
氧气动力的设想最初起源于法国海军,后来,因其具有较大的爆炸性危险而被迫放弃了。接着,英国海军又接过来试制,因频繁发生爆炸事故不得已中途停止。后来,日本着手研究,也曾发生二、三次事故,但是,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由朝熊利英中将、岸本鹿子治少将研制成功了,从而发明了这种安全而威力巨大的高压氧气鱼雷,取名“九三式”(日本纪元2593年)
并坚信在对美主力舰进行决战时,使用这种鱼雷一定能够取胜,因此,朝熊、岸本两位将军受到日本天皇的特别嘉奖,分获三等旭日中勋章和二等瑞宝勋章。
鱼雷能够在舰炮所达不到的远距离上施展威力,甚至能在舰艇决战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日本海军中有人认为,减少大炮,增加鱼雷发射管是十分必要的。结果,在日本的巡洋舰中,攻击性武器大部分都换成了“九三式鱼雷”,甚至在巡洋触、驱逐舰上都安装上了巨大的氧气制造机。
假设潜艇的“消耗作战”能够奏效的话,那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但是,在潜艇无功可建的战场上(事实上使用潜艇进行反复攻击的用兵法是错误的),如果拥有“九三式鱼雷”,哪怕与美舰兵力之比为10:16,日舰也有可能击退美军。“九三式鱼雷”威力之大,在战后也得到客观的证实。
然而,在海空大战中,主要的进攻武器转换成了飞机。飞机是带眼睛的大炮,是长眼睛的鱼雷,因此,舰队决战的距离,从鱼雷射程的20海里,一下子改变成飞机航程的200海里以上,与此相适应,所谓舰队决战(系指战前的舰面炮战)的态势完全消失了。历经千辛万苦研制成功的高性能远程鱼雷,未能理想地发挥其惊人的威力。
由于主战武器改为飞机,日本海军成功的希望——威力强大的“九三式鱼雷”就象一具具尸体一样被收藏在各个基地的弹药库里。
在此,有两名年轻的军官必须介绍一下,这就是所罗门消耗战中曾为日本海军建立功勋的黑木中尉和仁科少尉。他们两人首先提出:为达到百发百中,必须改装“九三式鱼雷”,制造单人乘坐的“载人鱼雷”,与进攻珍珠港的特种潜艇相比,它具有相当高的命中率和较大的破坏力。
1944年初夏,日本海军完成了“载人鱼雷”的试制工作。但在当时,制造自杀性进攻武器是绝对不允许的。然而,到10月下旬,神风特攻队的志愿参加者得到了允许,“载人鱼雷”随之也同样被接受了。前者以疯狂的“英姿”冲向云空,但却白白地溅落海面。后者必死的决心潜航突进,却悲惨地尸沉大海。
在德山湾大津岛海面,连日来都可以看到鱼雷艇掠起白浪追赶潜航训练中的“回天”载人鱼雷。1944年11月20日,从“回天”第一号开始出忐以来,到冲绳战役结束为止,因训练而殉难者达7名,死亡48名,遗憾的是,这一阶段的“回天”攻击在没有获得确切战果中结束了。
失败的原因不在“回天”本身,而在于命名方法不当。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使用潜艇时,仅将期限限制在以突进基地为中心的局部区域内作战,而完全忽视了其在广阔的海洋上打击美军交通线的根本使命。《孙子兵法》中写道:“攻其谋,攻其交,攻其人,攻其城。而攻其城是下策之下策。”强令潜艇从事“下策”之作战,让其攻在港湾内外戒备森严的舰艇,因此,日本潜艇成了具有高超反潜能力的美舰的牺牲品,终究未能逃脱葬身海底的命运。
“回天”不是一般性的武器,它是日本海军更高水平的“九三式鱼雷”。
“回天”——改装的“载人鱼雷”的技术状况大体如下:长14.7米,直径1米,总重量为8吨,乘坐1人,头部装填tnt炸药1.25吨;续航力方面,当时速30海里时为23公里,当时速为12海里时可达78公里。这种自杀武器可以潜航、上浮、改变航向、自由变速。如果加以调整,可以保持一走的深度、速度、航向,能够以30海里以上的速度进击。
这简直就是一艘出色的小型潜水艇!而且,在“回天”进击时,美舰很难发现其踪迹。所以,萨查·兰多参谋长在进驻会议上开门见山地提出让海面上的“回天”缴械是理所当然的。
一艘潜艇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