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着夫家把自己迎进门去?这也怨不得老爷太太脸上有些儿挂不住,若是老奴的自家闺女这样的不检点,光是这一条,老奴也就不等着老爷太太发话了,直接一条儿白绫子打发了她……”
他恍若未闻,眼光未从手中那卷宋版的《平阳志趣》上移开分毫,似是读书已然入了神。
管家见状,不由轻声唤道:“二少爷?二少爷?”
半晌,他方从那书卷上微微移开目光,淡淡道:“茶水凉了,你叫人替我换一盏来罢。”
管家试探道:“二少爷,还请您示下,这……这婚事到底该如何预备?”
桌子下的手紧紧地握着,手心几乎要沁出血珠儿来了,他慢慢地将手松开,垂下眼睑,盖住眸子里的一丝波澜,面上却漫不经心地道:“如何预备?娘家已是如此地不堪,还想怎样?难不成还想着咱们家吹吹打打,为她闹得满城皆知?一切从简罢。”
那管家向老太爷复命的时候,欢喜道:“依老奴看来,二少爷对那苏家小姐近来是不闻不问,果真是半分也未曾放在心上。”
老太爷半阖着眼,靠在梨花圈椅上,如同一尊佛像一般端坐在云端,高高在上地俯视着他与她的生与死。闻听此言,老太爷良久无言,终究是长长地叹了口气。
当日晚间,老太爷倒是比平日间多进了半盏碧玉粳米粥。
☆、春光好(三)
那老管家走后,他仰靠在软榻上,缓缓地闭上眼睛。想起那夜,在狱中他从苏盛的手里接过来一方衣帛,展开那绢绸一看,上头密密的殷红小字,他慢慢看下去,泣血万言,绢上的一字一言无不是血泪斑斑。
抬头看着苏盛的模样,他也不觉滴泪而下:“苏盛兄乃是念钦至交好友,平生知己,念钦便是拼了万死之罪,也要将苏兄心血写就的万言书送至御案之上!”
苏盛艰难地抓住他的手,嘴里含糊地迸发出几个模糊的音节:“请一定好好地待小九儿……”
他神色凝重,一诺千金:“苏盛兄放心,念钦必会照顾好阿筝。如今情势所逼,待日后苏家冤屈得雪之日,我必然会将阿筝应得的一并给她。”他慢慢地咬紧了牙关,“苏盛兄,你且为我作证,我会替阿筝,会替苏盛兄讨回一个公道来。这之前只得委屈了阿筝。”
委屈,怎能不委屈?
他曾无数次梦想着要用十里红妆,八抬大轿将他的阿筝风风光光地迎进家门,他要给她世间最华丽最踏实的幸福。可到头来,他的阿筝,连出嫁都这样的寒酸,这样仓促,那喜堂上,连着枣子花生桂圆莲子这样的果品都未曾摆得齐全,徒留下桌上一双龙凤花烛兀自地跳动着,映照得这洞房一片惨红若血。
他的阿筝身着嫁衣,这样安静这样沉默地坐在喜床边,她低着头,可是在想些什么?
他是她的夫,是她的良人,是她春闺里长吁瘦了罗衣的郎君,是她可倚仗一生一世的天地,可如今,他只能这般待她,只能让她蒙着一方喜帕,孤零零冷清清地坐在那里。
这便是他的洞房,她的花烛,他们盼了这样久的春宵苦短夜。
银河阔阔,长夜漫漫,鹊桥不渡织女星。徒招离人空垂泪。
脚下千金重。他一步一步地迈了过去,旁边的喜娘将喜秤递到他的面前。纵然千难万难,总有一夜温柔罢?他轻轻地俯下身去,正想柔声唤出她的名字,眼角的余光却突然瞥见窗外的人影一闪而过。
他心中喟然长叹,原来,这样的幸福,命运也不吝啬于赐予他们。他明日赴京赶考,而她却要在邱家大宅里独自生活。他不能为了眼前的片刻欢愉恩爱而至她于冰言冷语之中,若老爷子知道自己早已钟情于她,那她往后在邱家的日子只会如同冷窖一般——更何况后院里头还有一口井,他突然打了一个寒战,关于那口井的骇人传说突然袭上心头,若是如此,若是如此,她的阿筝怕是等不到他回来的那一日!他不能让他的阿筝去冒这个险!
他冷冷地直起身来,伸手取了喜秤,唇边浮现出一丝不屑的冷笑,随手挑开她的喜帕,看也不曾看她一眼,尚未待她抬头,他已漠然转身,脚步半分不停地跨出门去。
跨出房门的那一刻,他侧过头去,对门外伺候的下人道:“让明远准备行装,我明日便启程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