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啥都没有我一样称霸十六国 > 第23章 (六十七)稳定发展

第23章 (六十七)稳定发展

(六十七)稳定发展

慕容恪希望五弟慕容垂能够成为他震慑满朝文武的那把刀,那把支持他的治国方略,清除反对者的刀。

但慕容垂更清楚,如果他成为了那把刀,当所有的反对者都被清除之后。那把“怨有所归”的刀的下场,会更悲惨。

商鞅、晁错,一个车裂一个腰斩,怨有所归者的结局历历在目。

如果大燕国对他慕容垂大恩难报,他粉身碎骨也算说得过去。但立国才一世的先帝慕容儁对他慕容垂可说不上有什么恩义。

怨恨倒是有不少!

他就算一心为国,可是连身为国主的皇帝和太后都不相信,那他又何苦呢?

结症所在,就是让慕容垂和可足浑太后冰释前嫌。

可足浑太后虽然对慕容垂有戒心,但在慕容恪的治国方略没有更好的推动力的前提下,最终也只好同意让吴王慕容垂参与到国家大政的推动中来。

而吴王慕容垂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也终于接受了“刀”的身份。

有慕容恪和慕容垂压阵,大燕国也在化兵为民,由兵事向民事转变的国政上稳步推进。

即使很多武将和世家大族因为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心有不满,但没有人敢于试一试慕容垂的刀锋利不利。

燕国在慕容氏兄弟的治理下偃旗息鼓,不再向外扩张。

符秦在符坚称帝后,在汉人王猛的帮助下,也是以农事为主。

代国则早一步就改了游牧的风俗,以汉人的农耕为治国理念。

一时之间,各国纷纷停止了互相征伐,天下一片太平景象。

姜恬这边也同样如此。高句丽王高斯由那送回来的三千多汉家人口,让姜恬有了更多的谋划手段。

原本金城寨里像李豆子那样的奴隶们,经过周信周一诺半年的训练和饮食的调理,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有了很大改观。而公平的对待和吃饱饭的待遇也让他们对这些救命恩人有了足够的忠诚之心。虽然不能引为心腹,但也不会随意背叛。

周信从他们当中挑出来两百名训练刻苦,为人忠厚的,安排他们回到山上给姜恬指派听用。

而高句丽王高斯由那边送来的汉人,则先要在他这里挑选甄别,再经过训练改造,之后才会视情况安排他用。

从金城寨到姜恬所在的山里,最安全稳妥的路线是绕路十四部落联盟的地盘,不让辽东郡的刘详知晓,悄悄的进行。

但姜恬却反其道而行,他让马阙通过赵冲刘诚带话给刘详,明确告诉说详,汉四郡已经归他所有,高句丽对辽东郡不再构成威胁,作为回报,和草原相连的山区归草原所有,刘详的人非经允许不得靠近。

刘详也识趣,回复说只要辽西郡,也就是龙城那边没有命令,他就当什么都不知道。

姜恬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还是手中可用的力量有限,尤其是真正可靠的忠诚度足够的力量实在是太少了。

而山里面烧石炭炼铁的炉子,随着产量的扩大,早晚是遮盖不住的。与其将来早晚被发现,还不如现在主动挑明了说。反正周围的势力,无论是龙城的慕容垂小舅子段勤还是辽东郡的刘详,草原的十四部落联盟。基于种种原因,姜恬明说了,他们反而不敢有所觊觎。

山上的生产因为人员的增加,产量也在飞速的提高。有十四部落联盟的粮食支持,姜恬可以安心的只抓生产,不再为吃穿分心。

吃穿不愁,新到的两百人自然也就安心听从安排。从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奴隶到现在的生活,他们不会有任何多余的想法。

姜恬陈庸李大牛也像最开始的时候一样,安排他们挖矿、训练。只不过从当初的二十七人变成了二百零七人。

石炭和铁矿都是露天矿,开采技术要求不是很高,还没遇到姜恬需要头疼的技术难题。这让姜恬心中暗道侥幸。

十四部落联盟因为又一年的丰收,粮食和牛羊都超出了他们目前能承受的极限。

要不扩大牧场,要不想办法降低粮食储存成本。现在每家自己储存的粮食,损耗太大了。作为游牧民族的他们根本不懂怎么样能够让粮食储存的更长久。

马阙为此特意回了一趟山里,他对游牧民族这一点也很是头疼,看着因为他们储存不当损耗的粮食,他的心头都在滴血。

三年耕方有一年之储。可这些游牧民族的储粮方式,根本储不住。

对这一点,十四部落联盟的首领们自己也觉得不像话,实在是太浪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