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
差一点的局面,与燕军相持,他则会趁机掌握更多的资源再逼宫。
最差情况则是,燕军兵势强盛,那他才会考虑晚一些再图穷匕现逼皇帝禅位。
但现在轻而易举得来的胜利,让他感觉有点不真实。做起事情反而犹豫起来。
“让陛下禅位,此事没有先例,要不先重新拥立一位皇帝?这样一是看看群臣的态度,二是看看王谢这些世家大族的反应?”
郗超一听桓温这样说,当时就急了。
“汉献禅位魏文之时可有先例?魏元禅让晋武之时可有先例?王谢若不赞成,难道南郡公能就此作罢?事已至此,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成,则南郡公荣登大宝,开创基业,流芳百世;败,则你我两族烬灭,遗臭万年!”
郗超的眼睛此刻都变得一片血红。这个时候打起了退堂鼓,开什么玩笑?
桓温性格谨慎,这种性格的人每到关键时刻就会缺乏当机立断的决心。
可经过郗超这么一击当头棒喝,桓温一下子就恢复了平时的清醒冷静。
率领着十五万大军,桓温得胜回朝。
晋朝的官制当中,中央没有专门的军事机构。尚书台最高长官尚书令,类似于宰相,副手为尚书左右仆射。参与军机,主管全国军政大权。尚书下有三公、吏部、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共计六曹(后世演变成六部)。六曹中也没有专门主管军事的曹,但尚书诸曹郎(后改为五兵尚书)这个尚书助手的官职分为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主管士兵的日常工作。
而太尉、大司马、大将军多为爵位,而不是实职。
真正在军事方面具有实权的就是各州的都督中外诸军事,以及统领都城内禁军的中领军和统领都城外禁军的中护军。
(九十八)权倾朝野
中央也一直尝试削弱地方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武将权力。例如调动军队要有诏令、虎符、节等等来自中央的象征物。还在军队中的幕僚,如果长史、参军司马等都由中央任命。但真正遇到强势的人物,这些都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桓温对所有参与此次出征的将士们说:“出征之前,皇帝陛下发出诏令,所有人得胜之后到京都领取厚赏。”这一下,十五万在整个出征过程当中没有得到什么甜头的将士们,高高兴兴的就跟着桓温直奔京都建康而来。
一路上,所过诸州郡县,桓温全都打开官仓,布施百姓,赈济灾民。各处百姓全部交口称赞南郡公仁德。
等到十五万大军抵达扬州的时候,都城建康的一众君臣已经是乱成了一锅粥。他们虽然能猜出桓温想要干什么,但桓温自己没说破,他们也不敢说破,以免惹火烧身。
庆幸的是,桓温把十五万大军屯驻在了历阳,就不再前进。
历阳,是建康的门户,急行军一天就能够到达建康。
与差一点让皇帝逊位的“王敦之乱”齐名的“苏峻之乱”之所以影响巨大,就是因为当时苏峻是历阳内史。当时的国舅庾亮借着外戚的身份把持朝政,因为缺少忠心的军队,便想要掌控苏峻手中的流民兵为己用,但却不想用苏峻这个流民帅,于是苏峻被逼反了。
苏峻一举攻破都城建康,就是因为他掌握了历阳城。
桓温屯兵历阳之后,派出弟弟桓云,率兵截断各地对都城建康的各种供给。用不了多久,建康朝堂中的皇帝和文武百官就要面临着断粮的危机。
建康朝堂上的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们,最开始还幻想着等到桓温上朝,如果确实显露出不臣之心,那就暗中埋伏下刀斧手将桓温诛杀。
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桓温并没有接受诏命入朝觐见。
一连数道诏命都被驳回。这下子朝堂上的众位大臣没了办法。
直到尚书令王述派人先去与郗超沟通了一番,皇帝司马丕才下诏封桓温为大司马,尚书右仆射,都督天下诸州中外诸军事,及
入朝不趋:趋,是快步走的意思,就是上朝的时候别人需要快步走表示对皇帝的尊敬,而桓温就可以慢慢走;
剑履上殿:自从荆轲刺秦王之后,所有上殿面见皇帝的大臣都不允许佩剑,现在桓温可以佩剑上朝。因为此时还都是以跪坐为主,所以上殿需要脱鞋,现在桓温可以不脱鞋;
赞拜不名:儒家讲,直呼其名是对人最大的不尊重,类似于指着鼻子骂人。但上朝的时候赞礼官是要称呼官员全名让大家认识的,而桓温从此只需要称呼官职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