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政事事参与,变成了能不参与就不参与的沉默态度来看,也是因为他们汉臣的身份。
他们几个汉臣年纪都大了,如果朝中还有正当年、做事公允的皇叔慕容恪主持,他们自然会全力匡扶。而现在换成了气量不是那么宽宏的叔公慕容评,他们自然是以自全、保留家业为目的。
不是他们不想做不想说,实在是他们现在不敢做不敢说。
想到这里,小皇帝慕容暐不禁发出一声长叹,“不是国家没有贤臣,是自己这个皇帝不能善加利用贤臣,不能让贤臣安心的为自己出谋划策。”
“想当年,自己的爷爷慕容皝开创基业的时候,手下能人辈出,国相是渤海封家的封弈,奉常是河东裴家的裴开,司马韩寿,司隶阳骛,太仆王寓,大理李洪,纳言令杜群,常伯刘瞻、石琮,冗骑常侍阳协,将军宋晃、平熙、张泓,记室监封裕。还有北海逢家的逢羡、广平游家的游邃,西河宋家的宋奭,平原宋家的宋该,安定皇甫家的皇甫岌、皇甫真,兰陵缪家的缪恺……”
小皇帝慕容暐越想越是丧气,在这些投靠他们慕容家的汉臣帮助下,加上他们慕容家慕舆家的宗亲一起开创了燕国的基业。
可是现在,这些老辈的汉臣老的老,死的死。他们的后代当中不是没有能人,而是自己这个皇帝没有能够发现和利用这些能人。连老臣阳鹜、皇甫真、鲜于亮都不愿意再为自己出谋划策,可见自己这个皇帝当的多失败。
“悦爱卿,以你之意,朕该如何是好?”既然悦绾今天能够前来向自己诉说这些积年旧弊,就说明他有治理这些积年旧弊的方法,只是需要得到自己这个皇帝的支持才行。
这点政治眼光,小皇帝慕容暐还是有的。所以他就让悦绾不用再绕弯子,直接说出他的治国方略就行。
“陛下,既然今日朝会之上,太师说要从全国迁徙人口充实龙城故都,那不如就借此机会,清查一下各个亲王、族长贵胄的人口和田地数量。有了准确的人口和田地数量,将来收取人丁税赋、征发徭役、预估田产也就有了依据。国库收入,陛下也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了。”
悦绾的话,让小皇帝慕容暐听了很是高兴,他现在就是对国家的财计两眼一抹黑,如果像悦绾说的那样,他对国家的人口数量和田地数量做到了心中有数,那么大概的税赋产出也就能够估算出来了。
“悦爱卿,清查人口和田地数量,非重臣不能胜任,既然悦爱卿对此知之甚深,不知道爱卿可否……”
不等小皇帝慕容暐把话说明白,悦绾已经很懂事的接口道:“臣不才,愿担此任,为陛下分忧!”
(一百一十一)核查户田
“好!”小皇帝慕容暐高兴的一拍几案,“悦爱卿就以尚书左仆射之职,兼领清查全国户口和田亩之事。朕这就发下诏书,着一队皇城亲卫,护卫悦爱卿到各处办理此事。如遇胆敢不奉诏者,皇城亲卫可按谋逆处置!”
小皇帝慕容暐此次下的决心很大。因为如果这件事情办好了,他就能够掌握亲政后的大权。所有的臣子,无论宗亲、各族族长还是汉臣的世家门阀,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要是像悦绾这样的大臣多几个就好了。不,是朕发现悦绾这样的大臣太晚了。等悦绾这件事办好了,其他还在观望犹豫的大臣自然就会向自己推心置腹。有了这些良臣辅佐,自己将重新推行当兵皇叔慕容恪的改革方略。那时候,大燕国再次强大就指日可待了。
尚书左仆射悦绾受了皇命,拿着小皇帝慕容暐的密诏,带领着自己的亲兵和一队皇城卫队就离开都城邺城向东进发。
他的计划是从最东面的兰陵王慕容秀和北海王慕容纳开始,由东向北,再向西向南,围绕都城把所有的亲王贵胄,世家大族的人口和土地都核查一遍。
兰陵王慕容秀,是大燕开国皇帝慕容儁的弟弟,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十四个儿子。他在自己的封地正逍遥自在,却没想到身为尚书左仆射的悦绾会拿着皇帝的诏书来到他的府邸。
悦绾开门见山的向他说明了此次前来的目的,慕容秀也没有推辞,当时就让僚属把自己封地上的人口和田地账册拿出来让悦绾查看。
悦绾在离开都城之前,在屯田度支处早已经把各处上报的人口和田地数量抄了下来。现在到每个地方再一一核对,差别在何处就一目了然了。
除了核对账册,悦绾还亲自带人到兰陵郡属下的各县各亭去核对人口、丈量田地,力求做到误差最小。这项工作很繁琐,但悦绾和他带去的人还是十分认真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