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毫不费力的就拿在了手中。
其实姜恬最开始也想过和那些士族门阀合作,争取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就像汉光武帝刘秀、三国魏武帝曹操那样。包括让燕国在慕容恪的执政下和秦国在王猛的改革下稳定发展。然后他才能像诸葛亮隆中对里所说的那样,三分天下有其一,等别的国家稳定了,他就可以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去征服,而不是天下势力有二十,他要亲自去打十八。
诸葛亮常常感叹生不逢时,是他觉得天下才刚刚大乱,割据政权太多,他没有办法一个个去消灭,需要等到天下形势有了一个基本的雏形,他才好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征服,最后成为天下之主。
姜恬一开始的战略的确是仿效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过有一天姜恬突然发现他犯了一个错误。那些个世家门阀出来的所谓谋士和人才,受他们成长环境和学习的知识的影响,所作所为很难跳出窠臼。
也就是世家门阀和有实力当天下之主的人谈条件,谈好了就合作,推举他成为天下共主,自己得一个拥立之功。像萧何辅佐刘邦、李善长支持朱元璋。
如果谈不拢条件,这些门阀豪强就会转头去支持别的山头的大王,最终的结果和他们想要得到的,相差不多。这就是当年读历史书的时候,姜恬总是感叹,这些人明明自己可以当皇帝,为什么却要拥立刘邦那样的流氓头子,朱元璋那样的乞丐去当皇帝。
因为如果拥立项羽失败了,还可以重新拥立刘邦;李建成没有成功,还可以转头选择李世民;选择陈友谅错了,还可以投降朱元璋。
这些个世家大族,门阀豪强,他们可是聪明着呢。自己当老大,结果只有两条:成功则成为皇帝,失败则死路一条。而选择帮助别人当皇帝,可选择的情况可就多了,也允许他们选择错误,因为有机会改正。
这也就造成了历史书中的,每一位开国皇帝,最后都要诛杀他的开国功臣。因为只有这些皇帝才十分清楚,这些所谓的开国功臣当中,有多少是墙头草。他们随时准备转投他人,或者看到有机会篡位自己当皇帝,他们也会毫不客气。
刘邦杀韩信,是因为韩信曾经三称齐王吗?不是!韩信真正的死因,是刘邦在病榻之上垂垂将死的时候,韩信才三十五岁。如果你是刘邦,转头看到三十五岁的韩信看着皇帝的宝座露出迷人的微笑,你会怎么做?
这些这个时代的人才和姜恬的最终想法有很大的差距,或者说,这些世家大族出来的人才和谋士都有历史局限性,他们很难和姜恬达到同一层次。
基于此,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战略就不适合了。姜恬现在就是要天下大乱,越乱越好。越乱他才能借此机会打破一切旧有的制度,建立新的秩序,只有姜恬才知道结果的秩序。
说人民当家做主也许过于自夸了,但姜恬还是想要打造一个尽可能人人平等的国家。而他最开始的那些想要把知道的所有历史名人收为己用的想法他也放弃了。
那些所谓的历史书中的名人和人才,只是在当时的那个历史环境当中,他们的所作所为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成就和荣誉。那些成就和荣誉也不过是有资格书写历史的人认为的。最底层的老百姓,没有资格书写历史,甚至都没有资格发出声音的他们,却不一定那样认为。
可在姜恬的新秩序里面,没有他们的位置,或者说,他们反而会成为阻力。想到这里,姜恬才觉得豁然开朗,他的战略要发生大调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