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甚至有了点早想明白这几天就不至于这么窝囊的想法。
看看河东的柳家和薛家,燕军一到河东郡,他们就投靠了燕军。至今为止,损失的也不过就是一些从下面搜刮来的粮草和被他们强迫运输粮草到燕军大营,最后又被杀死在黄河边上的民伕而已。
自己真是被王猛害了。王猛逃回长安,自己为什么也要跟着逃到长安来,接着和范阳王慕容德谈投诚条件不好吗?真是晕了头了。
既然得到了苻坚的首肯,那杨明和姚苌也就不在长安城下这个是非之地久留了。在接到苻坚同意的回复之后,杨明和姚苌连夜拔营起寨,离开了长安城下。
在远离长安城十里的长安城南,杨明和姚苌带领部下在这里安营扎寨,对燕军和秦军的战斗,作壁上观。
长安城北面都是历代皇家的陵寝,虽然很多早就被毁坏的不成样子,但杨明又怎么会给别人留下这种将来根本说不清楚的把柄呢?
杨明准备在这里休息两天,好好养一养他这段时间以来被燕秦两边折腾的身体和心灵。之后根据长安城下双方交战的情况再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而在左冯翊右扶风驻守的北海公、镇北大将军苻重和唐公、安北将军苻洛两兄弟,也要去联络一下,看看两人的态度。
(一百七十三)扶风韦氏
虽然想要好好休息一下,可是烦心的事情一多,杨明哪里还能休息好。他第二天天刚微亮就醒了,吩咐亲近的随从去把女婿韦纶叫来。
韦纶来到岳父的中军大帐,恭恭敬敬的行过礼之后,垂手而立,等待岳父的吩咐。
“仲绰,一会收拾收拾,带上些礼品,回家去看看你爷爷!”杨明对这个女婿也不敢太摆长辈的范,毕竟他们杨家没法和在长安地面上根深蒂固的韦家相比。
左冯翊杜氏,右扶风韦氏。这两家是关中实力最强的家族。
左冯翊的杜氏跟随司马家衣冠南渡,家里出过皇后,风头一时无两。可惜杜家人短寿,皇后又无所出,所以近两代才没落了。
右扶风韦氏一直留在关中,无论谁来关中称霸,韦家都稳如泰山。慢慢的韦氏一族也就成了其他家族攀附的对象,一些小的家族唯韦氏马首是瞻。
杨明让韦纶回去看的,是韦纶的亲爷爷,就是韦家现在的家主韦松,韦纶是长房嫡孙。很明显,杨明现在拿不定主意,想让韦纶回去向他爷爷问一下,看看老爷子是什么想法。
韦纶当然明白岳父的想法。从小在这样的家族长大,即便不能成为家主,只要有本事,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推出来,成就一番伟业。他,当然也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主。
选了几样礼品,带着几个来自韦家的随从,韦纶骑着快马,一路风驰电掣的就回到了位于武功的家里。
韦氏大族,以前是以渭城(咸阳)为家族的根基,后来因为王莽的新朝把渭城作为了都城,为了避嫌,也是避祸,从那以后,韦家才把家业一点点的移到了武功。
地方小,不引人注意,却又更加方便韦家人把这里打造成完全听命于韦家的国中之国。
韦纶作为韦家的长房嫡孙,地位在韦家也是排在前面的,虽然不能与作为家族族长接班人的兄长韦纺相提并论,可在家族当中,同辈人里能超过他的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韦家虽然大,在武功这么多年,也修建了不小的方城,自保足有余,进取则尚显不足,所以韦家这些年一直在通过联姻,与其他的家族建立起血脉关系。以期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让大家互相有个照应。
能让韦纶这个长房的嫡孙去杨家当女婿,自然是因为杨家不仅在江南有人,和羌人的首领关系也亲密得很,这些力量都是韦家很看重的。
虽然韦家在武功已经是一手遮天的存在,可韦家家主韦松一向奉行的却是低调。他们韦家在武功的宅邸很多,规格却都不大,没有那种让外人一看就是王侯公卿的高大建筑。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这段话是韦松最喜欢说的,意思也不难理解,作为嫡孙,韦纶当然也明白爷爷总念叨这几句话,是在告诫他们,在这个乱世的处世之道。
武功城南,有一处温泉,虽然没有长安和渭城几处的温泉大,但地气也足以让三里方圆的地表,四季如春。这里,就是韦氏族长韦松每到冬天生活起居的地方。
韦纶到来时,韦松正在矮榻上盘膝闭目养神,两旁边有侍女给他轻轻的摇着扇子,扇子带起的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