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六月的黄昏暑热未消,明家众人饭后坐在院子里纳凉,明大郎明二郎在窗前读书,许嘉月坐在明氏旁边,听表哥们读书。
在外祖家住下后,有时明大郎跟明二郎放学在房里做功课的时候,她就坐在窗外津津有味的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许嘉月很惊奇,这是前世背过的孔圣人的课文。虽然过去多年,她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但听表哥们读了几遍,又唤起了她久违的记忆,许嘉月忍不住在心里跟着默读了一遍。
明老头嘬了口烟,见外孙女儿在那听得认真,打趣她:“你记得住吗?”
许嘉月点头:“记得住呀!”
明老头乐得不行:“那你背给外祖父听听。”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许嘉月摇头晃脑背诵起来。
明老头原本想逗一逗许嘉月,听到外孙女儿背得流利,起初还觉得惊奇。待听到许嘉月背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已露出了不敢置信的表情。他转头去看孙子,见大孙子瞪大眼睛盯着书上,小孙子张大嘴巴呆呆地看着外孙女儿,他就知道,没背错。
待许嘉月背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众人都已呆在原地,院里落针可闻。
良久,明老头叹息一声:“可惜了,怎么就不是男孩呢?”
明二郎放下手中的书本,径直跑到许嘉月面前,不大的眼睛里充满了佩服。他兴奋道:“月宝,我们教你读书识字吧!你这样聪明,要是读书,学堂里一定没人赢得过你!说不定你会比赵夫子的女儿更厉害。”村里学堂的赵夫子已是知天命的年纪,她女儿识文断字,几年前嫁到了县里刘员外家当少奶奶。
高氏紧张的瞥了一眼明老头和王氏,上前一把拉过明二郎。旁边的小王氏向明大郎使眼色,示意他不要说话。
明氏半是惊喜半是惋惜的看着许嘉月。她从不知道,女儿竟然记性这么好。只是可惜了,她一个和离回家的妇人,身上拢共只有二两多银钱,实在没办法让女儿读书识字。
许嘉月不想当少奶奶,但她想读书。她知道,只有读书,才能解释她为何识字。而且,她有许多疑问,比如为什么大家都背孔圣人的文章,为什么这个世界的字与前世的繁体字一样。
她眼睛亮晶晶地转头去看明老头。
明老头从腰间挂着的口袋里抽出一把烟丝来,塞进烟杆里没说话。
大家也都没说话。
坐在屋檐下纳鞋底的王氏看了明老头一眼,放下手里的活计,上前牵了许嘉月的小手,浅笑着弯腰问她:“月宝,你想读书吗?”
“想!”许嘉月虽然识字,但是这个朝代很多字跟她认识的不一样。要是能读书识字,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王氏颔首,“那就跟着表哥们读书识字。你看那些男人们,读过书识过字的,就是比没读书识字的过得好,女孩子也是一样的。”
许嘉月狠狠点头。
明大舅和明大舅迟疑。家里现在条件好了,要多个孩子读书,也不是供不起,顶多大家节省点就是了,但是供女孩子读书就没多大必要,地主家的女儿都不一定读书呢。
小王氏觑了丈夫一眼,没说话。
高氏欲言又止。
明老头点燃烟丝,猛抽了两口,呛了一下才将烟枪在石板上磕了磕,道:“那就读吧。先跟着大郎二郎读,等大郎二郎没精力教了,或是教不了了,再去学堂。”
说罢,他仿佛看不到儿子们眼中的迟疑和不解,也看不到儿媳们眼里的焦急,起身进屋去了。
明老头不管儿子儿媳的想法,王氏得管。不能因此让这个家人心离散,也不能让他们对女儿和外孙女心有怨言。
王氏直起身来,将儿子儿媳的表情看在眼里,缓缓道:“我知道你们不理解女孩子为什么要读书,为孙女没有读书、外孙女却可以感到不公平。你们不理解没关系,只要将我接下来的话记在心里就行。”
“不管男孩女孩,读了书就会明事理,明理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心虚,不会被人骗,也不会行错事。明理的女孩子一样可以兴家旺业。”
王氏虽然只是一个没有走出过永乐县的村妇,但她有自己的见地。
“至于为什么没有让安菲念书,安菲有读书的天赋和想法吗?哪怕她没有天赋,她要是说想念书,跟着兄弟识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