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穿越成农女之后 > 第11章 双抢

第11章 双抢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许嘉月背完《千字文》后,时令到了七月,也就到了一年最为暑热的季节。这个时候,学堂里放了农忙假,明家也开始准备“双抢”了。

“双抢”是一项南方部分地区的独属于农户们的活动,时间在立秋前后。此时,农户们一边要忙着割早稻,一面还要忙着种晚稻 ——既要抢插,又要抢割,所以被称之为“双抢”。

抢割分为割禾、挑谷、嗮谷,抢插分为犁田、扯秧、插秧。

天气是“双抢”最大的敌人。

永乐县的夏天阴晴不定。

有时候午食前太阳还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辛苦了半年的农户们看着阳光下铺开的金光闪闪的稻谷,满足欣喜于今年的丰收,午休时,远处却有可能会突然一阵闷雷响起,成群结队的乌云奔涌而来,吓得村民们不得不翻身下床,鞋都来不及穿地奔出屋外,拿起扁担就往堆在田间还没挑完的谷堆跑,或是急急忙忙将油布就往院里的还在晒的稻谷上盖。

若是有不幸被雨淋湿了的谷粒,或是田间已熟透,还没来得及收割回家就被压弯在田里的水稻,被雨水一泡,就会发霉,甚至是发芽。

若是没抢过天气,半年的辛苦就要打了水漂,若是插秧晚了,下一季的水稻生长时间不够,秋季的收成就要大减,甚至绝收。

但凡其中有一样占了,这户人家接下来的一年就要勒紧了裤腰带过了。

“双抢”在农家人眼中,是一年一度与土地和气候的抗争,也是与自身精力和体力的战斗。

这个时节最需要劳力,家家户户希望一个人能扯成几半,一个人做几个人用。

家里壮劳力少却土地多,抢不过来的,就要雇请短工了。若是实在不愿意或无余钱雇请短工,那就要摸黑在田地里劳作了。

那些家里田少人多的,就愿意匀出人来去给别人家帮工,以获取每日二三十文的铜钱。若是能做上半个月,也能买上大半石粮食,掺上点米糠,节省些也能吃上个把月了。

明家属于前者,且有钱愿意雇请短工的。。

明家给给出的条件好,来家里帮工的不但每日给28文一人的工钱,还提供中午一餐干饭:一大碗白米饭上盖着一荤一素,一道土豆焖肉里肉不多,一人碗里也能得个一两块;一道凉拌茄子份量足够,清爽又下饭;还有一大锅见不到几块骨头只有满满的撒着葱花的大骨汤。这种待遇已经是十里八乡顶好的了,因此许多人都来应征。

但是也不是谁来,明老头和王氏都同意的。首选是村里人品没问题的,其次才是别村知根知底的。他们选出了十几个成年男丁,雇来干10天的活。

家里头只有明老头和两个儿子需要下田,其他人只做些轻省些的活。

许母与小王氏、高氏一起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中午还要准备短工们的饭菜份量。家里养了牛,还得有人去放牛,可不敢让孩子们去放,怕万一拉不住给牛跑了,去糟蹋别家粮食。因此姑嫂三人虽然活不重,却也忙碌得很。

许嘉月起床时,太阳已经投过窗户照射进床上了,她在伸了个大大的懒腰,这才爬下床穿好鞋,揉着眼睛走出去。

许母和高氏在晒衣服。家里人多,院子里两根晾衣杆晒得满满的。小王氏在洗菜,早上刚去地里摘的茄子新鲜诱人,洗过的紫色外衣上还挂着几滴调皮的水珠,漂亮极了。

小王氏见到她睡眼惺忪地站在门口,招呼她:“锅里焖着馒头和鸡蛋,快漱漱口去吃了。”

许嘉月就去拿了猪毛刷,一边蹲在厨房门口刷牙,一边问小王氏:“大舅妈,我大表哥和二表哥呢?”

“他们去田地捡稻穗了。”

许嘉月看了看头上的太阳,快速的漱完口,舀了瓢水冲了冲手,抓起锅里的馒头就往外跑,边跑边喊:“我去找表哥他们。”

姑嫂三人忙在身后交代:“在村尾山脚的田里!不要到渠边去!听到没有!”

“听到了!”

山脚下一大片田地相连,金灿灿的稻穗被风一吹,稻浪翻滚,此起彼伏,漾起层层叠叠的金色波痕。澄黄里镶嵌着偶尔直起腰、抬头看一眼前方的人影。

王氏戴着竹编斗笠坐在一棵小树下,手里拿着一根细细长长的竹棍,前面则堆着一堆堆捆好的稻谷。

空中盘旋着一群来觅食的鸟雀,它们想要悄悄落下时,王氏的竹棍一挥,鸟雀们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便着急忙慌地振动着翅膀又扑棱棱的飞起来。

没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