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威下山是遵循师命,还天下一个河清海晏,结束这纷争的乱世。
他的师父即盛源,已破碎虚空离开,在他之后三百多年没有人破碎虚空。
彼时的仲威从未怀疑自己不能破碎虚空,仍抱有待天下太平后去追寻武道至臻境界的念头。
仲威未告知荆烈他真正目的,对荆烈心有疑虑,荆烈也傍作信了仲威一番说法随他上山,二人的初识。非一见如故,而是在余虑的信任中。
但很快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发生改变,仲威占领的这座山头区域所属的州牧雄心一起,掺和进天下这场龙争虎斗之中,奈何想法很好,行动一败涂地,人死兵溃,敌军在境内厮杀抢掠,民不聊生。
仲威带领整个山头的人反抗,屡战屡胜,越来越多的百姓和士卒投奔而来,荆烈于大后方收拢安抚,民心士气大盛,很快敌军被赶出去。
敌军是邻境的州牧,出兵打的是诛反贼口号,真实目的是想吞并壮大己身为夺天下做准备,没想到杀死了一个,眼看就能吞下领地半路蹦出来一个程咬金,杀的他措手不防,勃然大怒,加派援兵进攻。
不料这时京城名存实亡却占据真正大义的小皇帝来旨封仲威为新的州牧,嘉奖他诛了反贼(前州牧)。
一下子整的邻境州牧师出无名了。
若强行攻打恐怕四周会趁机来犯偷老家,再加上仲威武艺高强很能打,屡战屡胜,俨然神兵天降,只得含恨退去。
小皇帝又下旨派仲威去镇压各地的反贼,仲威回复山高路远,境内百废待兴,百姓刚经历战火,穷困,一顿哭穷说没钱打不了,想让他出兵可以给钱,很多钱。
小皇帝也是打着白嫖的心思,若是个忠心耿耿的被他这么一夸,脑袋一热就自费干了,实际上他既没钱也没兵,自此便没了后文。
仲威拥有了一块地盘。从此好好经营,也就是在此后发现荆烈是真正的经世之才。
荆烈对一些穿越必备技能多有涉猎,水泥,玻璃,火药,肥皂等,就算从前没有涉猎的,多试几次配方总能试出来。
常发现新的粮种及食用方式,又可使亩产翻倍,农人百姓尊称神农在世,敬若神明。
又根据内力和火器研发出一种内力弹,以内力成球灌入器体,威力远胜弩箭,有此利器可成一所向披靡之强师。
类此种种,不胜繁举。
仲威常戏称荆烈是“琴棋书画不通,文韬武略不成”的千古奇才。
荆烈言,这非他一人之功,更为先辈之力。
没有人一开始是强大的,以一山之力对军队之能,纵使武艺高强也难敌人海战术,其中艰难险阻可想而知。
自经先前战乱,二人同甘共苦,关系愈加好了,仲威不再是单纯的招揽之意,更是与荆烈成为好友,玩笑之语时常。
……
二人各有所长,但都不擅经商,制出来的玻璃肥皂等物还需找个擅长的人卖出去。如今虽是乱世,但正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言,豪门氏族世家依然不乏奢靡无度。
以奇珍之物卖之,总不会缺买家。
便在此时有文人投奔而来,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日后大仲的丞相。
说起丞相经历也有些奇妙,他是商人之子,为家中嫡长子,少时继承家业,是经商奇才,接手后将家产翻数十倍,赚的盆满钵盈,原本的经历该是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商人。
在二十七那年,遇到一位道士改变了整个人生轨迹,道士给他批语——位极人臣,青史留名。
短短八个字,令人怦然心动。
青史留名欸,就算他富可敌国,有可能留史书几行字……嗯更有可能因太有钱被皇帝盯上给嘎了。
将家中事务交给兄弟,专心备考,如此学了几年,顺风顺水考上秀才,而后惨遭滑铁卢。
虽有科举国之大策,又糊名保证公平,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官官相护,腐败勾结,丞相出身商户卑贱,背后没人,屡试不第。
考了数次没考上,丞相才反应过来其中的问题,眼巴巴送的钱上去才成功,后又在翰林院蹉跎数年。给尚书送了钱才捞上实职,这数年深感官僚腐败,各地起义不断,这王朝眼看药丸。
但他没有放弃,仍抱着一丝做那挽大厦将倾之辈而青史留名的幻想。
直到他的官职被太监宦臣一句话给撸了下去,蹉跎到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出离愤怒了,这官不做也罢垃圾朝廷迟早要完!
当即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