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朋友们多多支持,无论推荐、收藏还是点击,都是对瓷砖的莫大支持,瓷砖都会感激不尽。谢谢!)
第四十三章、雁门
尉迟恭心中微有失落,却也知道此事强求不得,只得涩声说好。
王应乾见众人没精打采,随口问道:“大当家的,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还能有什么打算,刚才大伙商议的结果,准备分成几步同时进行。”尉迟恭叹了口气,却没有反对王应乾称他为“大当家”,“一是将寨门加固,倘是敌人再来,万一不敌,也可据险而守;二是出去招募人手,壮大队伍!”
“那钱粮准备如何?”王应乾又问。
“这个倒不用担心,前段时间我们在雁门做了票大买卖,收获颇丰,又到邻近的郡、县、镇收购了大量的粮物,足够山寨众人吃上一年了。”
王应乾哦了一声,闭目不语,半晌才道:“大当家的,我建议多找找既有马匹,又便于储粮的所在。清风寨虽然地处马邑和雁门的交界处,但地处山腰,往来极为不便,若想不受刘武周制擎,必须另外找处后院才行。”他还有些想法,却是不便于出说来。
接下来近月余的时间,宋金刚倒没再来攻打。山寨众人自是乐得清闲,安心养伤,勤练武艺,刻苦操练。而且尉迟恭又下山拉了二十三人入寨,队伍倒也接近百号人了。
眼见众人生龙活虎,衣食无愁,王应乾正有了离开的心思的时候,雁门却传来刘武周和突厥在雁门鼠雀谷对峙的消息,便对尉迟恭道:“大当家,我想到雁门去看看,见识见识突厥人的军队,它日若是突厥南下,也好给山寨作些准备。顺便可以探探刘武周的动向!寨中诸事,还请你自己多些担当才是!”
尉迟恭愁容满面,这几日他正想找个托词离开山寨,王应乾却是抢在他之前说出来了,而且还是以山寨未来为借口,让他欲驳不能,只得苦笑道:“那你什么时候回来,要不要带几个人同行?”
“尉迟兄弟勿需担心,我肯定还会回转山寨的,说不定我回来之时,便是抢你大头领位置之时呢,你还盼我回来?”在山上呆的时间长了,王应乾也有些自己的想法。
“求之不得!”尉迟恭仍是苦笑。
次日凌晨,王应乾背负重剑,腰悬长弓箭筒,悄悄出了寨子,顺着山脉向雁门方向前行。
雁门郡西北接壤*,是隋朝西北方向的门户,当然也是隋朝的军事重镇。郡丞王仁恭,早是和马邑折冲府校尉刘武周窜成一气,跟着刘武周举起了“定阳王”的大旗,独霸西北。宋金刚就是刘武周和王仁恭亲封的兵马大元帅。对于宋金刚攻攻打清风寨一事,王应乾却是想不透其中原因,现在他又有了疑惑,雁门既然是刘武周的地盘,刘武周王仁恭兴兵起事之时,自不会将一直虎视眈眈的突厥人遗忘,肯定对突厥有所防范,甚至是拉拢,才不让突厥扯了他们的后腿,以免背腹受敌。只是为何刘武周称王不过年许,突厥就大兵压境了?
他暗自疑窦的时候,已是进了雁门崞县的鼠雀谷。鼠雀谷地处崞县西面,紧接*,是突厥南下的必经之路。那鼠雀谷地势甚为险要,两面均是风化的悬崖,谷中却是一条狭长幽深的谷道,历来是突厥入袭中原的主要通道之一。远远地,王应乾便听见了前方传来马嘶声和急如爆豆的打斗声,他尚未接近连绵数十里的军营,已有身着黄衫的兵士持枪拦住了他,斥道:“军事重地,不得靠近!”
王应乾只是笑笑,转身就走。
“站住!”几名军卒见王应乾身负重剑,腰上还挂着长弓,心中起疑,“你是什么人,为何带着兵器?”
王应乾陪着笑脸,“在下是崞县刘家村的猎户,久未到这一带猎狩,不知大军在此,冲撞了军爷,尚请恕罪!”
“猎户?我看是突厥人的奸细吧!抓起来!”为首的军卒见王应乾衣着光鲜,显是有些油水,有油水不捞显然对不起自己,立即厉声大喝。便有几名军卒欲来捉拿。
只是前面突然传来急促的号角声,三短一长,打断了军卒的脚步,那为首之人大声喝道:“快走!”
隐隐约约之中,前方林中人影绰绰,甚是慌乱。军卒来不及再找王应乾的碴儿,转身就朝军营跑去。
王应乾悄悄潜了进去,军营虽然守备森严,但此时正是大军集合之时,兵士往来急促,穿甲拿枪,找兵寻器地,谁又有心思来留意他王应乾了?况且,以王应乾的武艺,趁乱掩进偷套军装,却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个营寨属刘武周手下,人人均配备了长弓和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