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红色记忆之三部曲 > 第1章 红色记忆(第一部)

第1章 红色记忆(第一部)

红色记忆三部曲

小见 著

第一部 理想初衷

村东,那片松柏森森的坟茔(短篇小说)

第二部 抗战荣耀

风雨如磐暗故园(中篇小说)

第三部 风雷激荡

月之故乡(中篇小说)

村东,

那片松柏森森的坟茔······

(短篇小说)作者:小见所念皆星河

我离休已经近二十年了,到北京总后的这个干休所也住了近十五年。人已近耄耋之年,白发日渐稀疏,老人斑已爬上双颊,但头脑清晰。我们这些正军职的老人每周到306医院检查一次身体,除了有糖尿病外,我的身体的各个零件还都能正常运转,上网、看电视、看书,一样都不耽误。

北京的奥运村、鸟巢、水立方以及国家大剧院,我们还是坐车能去的。十年来的北京变化真大,我对此很欣慰。抗战时期、解放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在我们身边倒下的战友,时时被谈起,现在中国的发展一日千里,总算对得起他们的牺牲,可以告慰他们的在天英灵啦!

卢沟桥事变以后,37年的冬天,我在临清师范读书,那一年才18岁。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第一次阅读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独秀的介绍苏俄革命的进步书籍,还有《新青年》杂志,民主革命的思想在心头生根发芽,我们几个思想进步的同学组织了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准备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后来在学校的秘密党员任华老师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从此笃信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风风雨雨,即使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也从未动摇过。

第二年的夏天,我们毕业。那是一天的下午,我告别恩师正当回家时,风云突变。我们几个并没有停止回家的脚步,一路奔跑,直奔县城。

上几次从临清到县城坐车回家乡走的新公路,大约有30公里。那时并没有直通的大路,只是穿街过巷,好似上世纪的路近些,约摸有20公里的样子。当时头上的雷声滚滚,闪电一个接一个撕开阴云密布的天空。我们顾不了许多,一直跑到西门里、狮子口时,豆大的雨点子才落下来,打在头上身上。这才感到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浸透了。

多少年过去了,这件事一直清晰地印在脑海。因为那不是单纯的一次学习上的毕业,而是我入党以来真正为党工作的开始。

我回到老家刘江村后,就找到组织。9月中共运东县工作委员会成立。12月日军的岗村部侵占县城,家乡沦陷成为敌占区。后来曾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事变和斗争,但刚刚参加革命初期的那些故事最让人难忘。七十年过去,记忆经久犹新,历历在目······

枝繁叶茂的革命之树啊,波澜壮阔的战斗江流啊,那是根,那是源。

日军占领运东县的第二年,中共县工委也由县城女子小学迁出,三、四、六、八区中共区委建立,20岁我和22岁的王旭分别任三、四区的区委书记。

记得那是刚进腊月门,好像是吃了腊八粥,天气正冷,上级通知去马家河东房庄开会,我县的同志先到四区所在地东靳庄集合。我和县委的陈建书记早就认识,和其他相距较远的几个区委书记不认识,在陈建的介绍后,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目的,很快就使我们这帮热血青年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等到天黑的时候,应该到的同志都到了,共有13个人。在陈建的带领下,我们徒步直奔目的地。

那时的马家河河面有十几米宽,水势很大。深冬时令,河面结冰,薄薄的冰层下似有潜流奔腾涌动。本县境内到河东有三条路,南边是马桥,北是董姑桥,都是大桥,有大路相通,车马人稠。只有中间的一座是小桥叫卞官桥,没有大路,只有小路,僻静人稀。我们选择了中间的一条。

夜静更深,月牙偏西。我们顺利的过了桥,向西北急进,半路上就遇见了迎接的同志。与会的是高、恩、运、武四县的县委书记和各个区委书记共有40多人,那个时期,革命工作都在地下,开这样的会议是不多见的。会议的几项议程我还记得,一是撤销鲁西北特委,改称鲁西三地委,机关就设在四县交界的房庄。二是讲了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党的主要任务是抗日。三是讲了各县区要组织抗日武装——游击队,在敌占区建立党的组织。

最后,地委的一个副书记讲太行山上的八路军与日寇如何作战的实例,并且说129师的东进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