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中国农民 > 第4章来自猪年的遐想

第4章来自猪年的遐想

猪年来到,有关猪的民间俗语不期而至:“六畜猪为首”,“猪多肥多、肥多粮多”,“母猪护仔威如虎……”一些关于猪的记忆也依稀浮上心头。解放前,民间养猪寥寥无几。“家有十石糠,才和黑娃(猪)敢商量”,人民群众温饱尚顾不及,养猪自然是少数富户人家的事。那时,邻村有一财东,颇受穷人赞誉。每到年关宰猪两头,逢到穷苦劳力路过,便高声招呼:“xx,肉割了没有?”穷人大多囊中羞涩难以启齿。“把他家的,来,宁穷一年,不穷一节,割一吊拿走。”于是,执刀者便麻利的从整扇猪肉上剁下一吊(二斤左右)递给来人。拿肉者自然满心感激,没齿不忘。待到来年开春整理水田时,便有满地穷人如约而至。人们丢下衣服,抡起大板锄将整块的稻茬一片一片深翻,再搭田坎、插秧苗,用晶莹的汗水来回报财东家那二斤肉的特别恩赐。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人们发现了猪吃青草,报上说“猪吃百样草,只要你肯找”,这下,相当程度的解决了猪饲料的问题。那时我上初中,学校勤工俭学,打猪草就成了劳动课的主要内容县上还在我村村西征地一顷办起了万猪场,说是万猪场,其实不过二三百头,饲料来源由邻近村民采集野草,过称付款。但由于管理不善,加上疫病、狼咬,没过几年,猪场便宣告结束,空留下一片破舍残墙。那时候提倡养猪,但实行统购统销,吃肉凭票供应,猪农向国家交售一头猪,即可凭票据领到十斤饲料粮、几尺布票,并有幸买回猪下水(肝、肺之类)算是对养猪户的激励,平时吃肉连想都不敢想。1970年,省戏曲研究院到农村体验生活,驻在我县腊家滩(俗称党校),排练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年关将近,不知在哪里私下买了两头大肥猪,正在开肠破肚,公社干部闻讯而至,借故查询生猪来由和纳税情况,院领导心中如揣小兔,为了“息事宁人”,协商答应在年终向群众公演一场革命样板戏。寒冬之夜,一向荒凉冷落的腊家滩,灯光闪烁,人头攒动,方圆十数里的乡民汇聚而来,首次享受到省剧院艺术家的精湛表演,大饱眼福。

七十年代,政府倡导“大养其猪”,养殖业系统还提出了“以猪为纲”的口号。但饲料和猪疫还时时困扰着猪农,市场大肉仍供不应求。1984年秋,由上面逐级下达指示,突击收购生猪,弥补城市需求。于是乡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把收购生猪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动员部署。领导分工包片,机关全员出动,逐户排查,昼夜出击,置脏水屎尿于不顾,但凡够得上120斤左右的肉猪,皆动手抬拉上车。为解决养猪户的思想问题,乡政府临时制定优惠政策。当然,吃肉的是城市居民,所补贴的粮食还得由队上的储备粮里支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中专业养猪户也持续增多。专业户的产生,从选用优良品种、重视仔猪防疫、采用人工授精等一系列科学饲养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猪的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四五百斤重的肥猪随处可见,卖肉上门的更是司空见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显著地变化。猪,实在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又是一个猪年,人们称之为福猪贺岁。抚今追昔,大力发展养猪事业仍不容稍有忽视。应该看到养猪专业户多了,但农户闲散养猪却数量锐减,政府各部门应予以极大重视,抓好猪源发展,保障社会生猪存栏率,才能有效控制市场肉食的价格,满足社会食肉需求。

福猪带瑞伴春来,瑞生祥和,和则奋进。愿新的一年,养猪业有一个大的飞跃,祖国的各行各业,也借这福猪之瑞风,布着一片和谐之曲,求实奋进,更上一层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