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没有想到林玲会喜欢上这个朴实的农家小院,喜欢上母亲做的面条。而母亲对这个姑娘也有种说不来的亲,叫起她的名字时总会叫成,玲玲,玲玲,如喊自己的闺女。
来过一回的林玲后来倒来过很多回。
每次带林玲来时,石子路就觉得自己考进关府中学,最大收获就是认识了这个热爱农村的城里姑娘。他们认识后,又坐了一学期的同桌,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同学,好朋友。
那种男女间的私情是她第一次来这个家时,石子路就能感到的。
出身贫困家庭的石子路不仅在生活上受到了林玲的照顾,连他的家,她也总想着能照顾到。母亲没有女儿,到后来就把林玲当女儿一样的看待。隔几周就要自己带林玲回来趟。
再后来,母亲居然有了更多的想象,想象他与林玲的将来。
自己笑母亲时,母亲说,林玲要是不愿意,能跟你来么?自己给林玲说时,林玲只是大笑,说老人想的远啊。
那时的时光真的很让人留恋。可谁也没有想到高二的下学期,母亲居然病逝了。
有心的林玲也请了假,跟他回来奔丧。
在母亲的灵前,林玲喊出那个“娘”字。
在那一声“娘”中,子路知道此生自己是难负这个姑娘的。
想到这些时,一片树叶掉在了他的胸前,子路不由眼有些潮湿。
现在离那时快二十年过去了,一切都变了样。
再次回到关府后,石子路知道她在,不时会在报上看到她写的文章。
好多次想去见她,却终是没有。他们已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自己是不好去再打扰她了,只能在背后看着她。也知道她有个还算幸福的家,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儿,除了祝福,石子路不知道还能同这个女人会有什么交集。
没想,一个家教却让他们奇迹般的碰到了。
石子路想给小孩子教小提琴的原因是想自己晚上能有事做,而且是一个老师应做的事。
他没想到,那个叫田野的小女孩会是林玲的女儿。
林玲在他眼中没有变,只是多了成熟的风韵。
那晚上完课走后,他的心不由得会想起过去。可他知道,过去是回不去的。特别知道她的父亲重回关府,成了市委书记后。
石子路没有再去给她的女儿田雯上课。
他不想与林玲有过多的来往,而且知道这种来往对现在的林玲不会有益处,特别知道她的父亲成了关府市委书记后,石子路就更知道自己是不能再见到她了。
他就让联系的机构另外再给林玲的女儿找个老师。并叮嘱不要告诉林玲自己的电话。
可见了一面,一切似又活过来了,他难以把林玲从脑海中剔除掉。
石子路的心有些散乱的走在家乡秋天的林子里。
走了好久时,他的心情才有些平缓。
他对自己说,不能生校长气的。
中国的教育一直如此。教师的卑微和内心的灰暗,必然化成对学生的一种不尊重。
自己那样做只能让刘校长他们更觉得自己不通人情,不通世故,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想想自己选择那样一个地方任教,就是想将自己隐起来,不想同这个世界斗了。可为何还是做出了那种过激的行为呢?
越是研究儿童心理学,石子路越是觉得教育成问题。
我们对儿童的态度只有两个,要么不把他看成一个孩子,要么就是把他永远只看成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
不看成孩子时,就把他们当一个成人对待,要他们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什么都能理解。理解不了时就是打和骂了,而总不能以对待一个孩子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看成孩子时,却不会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而只是一个被动的一无所知的受教育的对象。
是呀,在学校里能看来,在很多教师的心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物。
石子路觉得自己是偏激了,越是这样想,心中那种愤懑越难以排遣。
走着时,子路不由苦笑了,觉得自己又钻了牛角尖。回老家,就是想让自己的心静些,可自己却还要想这些事。
社会上很多问题是要慢慢地改变的,不能急。
刘校长们如此,身边的不少教师们也如此,往深里想,不是他们要这样,而是他们只能这样,只会这样。他们的成长经历,人生阅历,社会认知教给他们的就是这些。他们就是这个社会的人,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