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英雄,我们不会忘记你! > 第5章 戊边好儿郎4

第5章 戊边好儿郎4

着摆摆手:“没事,你们休息,我不累。”现在,战友们看着门前的一草一木,总会想起那个不知疲惫的王班长。

选择了当兵,便不抛弃。

2018年,连队积极备战上级比武,高强度的训练让大家十分疲惫,这时一名战友拖了后腿,教练员要求集体再练一次。听到有人发牢骚,王焯冉说:“如果在战场上,我们的战友跑不动了,难道就要抛弃他吗?这样还算什么集体,还算什么战友兄弟?”片刻之后,大家开始彼此加油鼓劲儿,集体的精气神儿又回来了。

信仰

入党,是王焯冉的夙愿。

在不满4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先后递交了5份入党申请书。2018年年初,他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鲜艳的党旗如熊熊燃烧的烈火暖着我的心窝,我常常梦想着有一天也能站在党旗下宣誓。”那天,他开心地给妈妈杨素香打了40分钟电话,表态要向妈妈这位老党员看齐。

王焯冉发现,在部队里,“急难险重任务党员先上、脏活累活党员先干”是党员的“特权”。在他心中,“党员”二字的分量越来越重,2019年他又先后两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2020年1月,王焯冉在同年兵中第一个当上班长,入党的意愿更为强烈。“本人入党的愿望由来已久,这种愿望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发自内心深处一种执着与崇高的信念。”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

此次执行任务前,王焯冉向组织递交了第5份入党申请书。

在王焯冉牺牲后不久,几个被他奋力救出的战士们来到那条河边,告诉他:“焯冉啊,你的入党申请批准了,你现在是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了……”

坚守

“爸妈,儿子不孝,可能没法给你们养老送终了。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给你们当儿子,好好报答你们。”这封家书是王焯冉执行任务前写下的,却不幸一语成谶。

在英雄的老家漯河市黑龙潭镇土城王村,乡亲们不约而同地向王焯冉的奶奶隐瞒了孙子牺牲的消息。从小带他长大的老人,还在等着他的小冉回来。

在漯河市烈士陵园,王焯冉的方形墓碑周围摆满了鲜花,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喀喇昆仑高原上,王焯冉所在团18名女兵3次请战,她们在请战书中写道:“愿同男兵一样英勇战斗,甚至流血牺牲!”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这是高原边防官兵喜爱的一首歌。

万千将士如斯,万里边关如铁,多少个像王焯冉这样的战士正坚守在苦寒边境,守护着最美中国。

巡逻路上,新疆军区某边防连官兵在党旗山前组织宣誓仪式。

海拔4200多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园静谧肃穆,只有巍巍群山与忠魂作伴。近日,新疆军区某部官兵来到这里,看望一同出生入死、用生命捍卫边防线安宁的英雄烈士。

驻足烈士王焯冉的墓碑前,新疆军区某团一级上士马命思绪万千。

2020年某个夏夜,齐腰深的加勒万河冰冷湍急,王焯冉拼尽全力将3名战友推向岸边,自己却被河底巨石卡住双脚,倒在了水中,再也没有醒来。

如今,即将结束高原驻训任务返回营区,马命特意领着班里的同志来向战友王焯冉告别。他说,每年高原驻训结束时,或者新兵下连、老兵离队前,大家都会来康西瓦祭奠烈士,这已经成为连队的传统。在战士们看来,因为战友的牺牲,这片高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官兵们缅怀之际,山谷中传来响亮的汽笛声。一支长长的车队正缓缓经过岔路口,路过康西瓦烈士陵园的官兵们通过鸣笛的方式告祭烈士。

“在我们心中,他们从未离开”

虽然王焯冉的微信已经3年没有更新动态,但马命隔三差五还是会习惯性地去王焯冉的朋友圈看一看,“哪怕是在外出差,我都会想发个消息告诉焯冉,即使微信的那头永远没有回音。”

和马命一样,每当望见“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8个大字,新疆军区某边防团中士何生盼就忍不住想起营长陈红军,想起那个冲锋在前的背影。

何生盼说,3年来,每当战友们聚在一起聊天时,总会不自觉地聊起他们的营长。参加那次战斗的人,都珍藏着陈红军的一张照片。彩色照片上,陈红军身着单兵护具,面庞黝黑,英气十足。

“营长带我们上前线时,就穿着这一身。”何生盼看着照片,思绪显得愈发清晰,“那天傍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