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边生活不仅异常艰苦,还面临着许多危险。气候恶劣,大风呼啸刮过,昼夜温差大,极端天气多。戍边的区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生活物资、用水用电都要靠在外界输送过去。而戍边战士日常生活只有训练、学习,以及涉水涉险、巡逻驻守在边界附近。
但陈祥榕从不觉得苦,和家人打电话,他从来都说自己过得很好,叫家人不用担心,只一个劲询问母亲和奶奶身体好不好、姐姐工作如何。在部队收到第一笔工资后,陈祥榕只给自己留了一百块,其余的全汇给家人。内蒙古的战友寄来的牛肉干,他也舍不得吃,全寄给家人。“要去执行任务,山上信号不好,不要担心。”这是陈祥榕对家人说的最后一句话。
壮烈牺牲,年仅19岁。
2020年4月起,印度方在中印边界上修建基础设施,中方多次交涉无果。5月初,印度方面更是越线驻扎帐篷,寻衅滋事。
中印边界领土之争由来已久,是历史的遗留问题、英国殖民主义的产物。1935年,一批英国和英属印度政府官员以编造历史、出版伪书等低劣手段伪造了“麦克马洪线”,在中印之间划定新边界,单方表现出侵略意图。印度独立后却将这条线绘入地图,并不断在边界制造纠纷。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爆发后,中印关系更是跌入冰点。而2020年爆发的6·15加勒万河谷冲突,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两国间最严重的冲突事件。
5月的这次行动,是陈祥榕第一次上前线,他和战友们一块并肩作战将外军逼退。他在日记中描述了这次行动:“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顶着石头攻击,将他们赶了出去。
未料,6月印度军方竟违背共识再次滋事。团长祁发宝带着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前去和对方交涉,没想到对方仗着人多势众,主动挑起肢体冲突,制造了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在寒冷黑暗的夜色中,肉搏战持续了六个多小时,我们的战士没有丝毫退缩,团结一心,奋勇反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当前去支援的战友抵达现场时,看到了浑身血污的陈祥榕,紧趴在了陈红军的身上,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死死保护营长的安全,而这一年,陈祥榕才19岁。
“他在部队出任务的时候受了伤,你们……过去陪护吧。”
看着叔叔悲痛欲绝的神情,陈巧钗的眼泪一下子掉下来了。她知道,自己的弟弟可能出事了。姚久穗听到这话,更是脑子空白,一下子瘫软在地。
母女俩从福建赶到新疆,却看到陈祥榕躺在棺椁中,身体冰冷、僵硬,双眼紧闭。陈巧钗看到弟弟冰冷的遗体,疼痛如针扎一般狠狠刺在心脏。她知道,那个眼里带着光亮、兴高采烈同自己讲述入伍荣光的弟弟,再也回不来了。
姚久穗反复抚摸着儿子的遗照,泪水无声无息地从脸上流下来。军地领导问她有没有什么需求,姚久穗擦干眼泪只说了一句:“没有什么困难,也没有什么要求。我只想知道,我的榕儿在战场上勇敢吗?”
闻言,在场的人都哽咽了。这就是英雄的家庭,深明大义的母亲。她深爱儿子,更理解儿子的理想,哪怕这理想的实现以他的生命为代价,她也含痛接受。
唯有夜深人静的时刻,独自躺在床上,对孩子的思念无法抑制,丧子之痛形同切肤。时间永远无法磨灭这种痛苦,只会使这痛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间已过去两年多了,一提起儿子,想到要是他还在世该是20岁生日了,姚久穗仍会面露痛色、泪流不止。
军队整理陈祥榕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两张未完成的信,信的开头都只五个字——“亲爱的妈妈”,再无其他。那些没来得及说出口的温情话语,到底随着陈祥榕的离去掩埋在了地下。这是英雄的人生,关切、感恩、爱都隐在坚韧强大的外壳下,他是如此,母亲姚久穗也是。这至爱亲情,融于大义,比海更深。
铭记是一种感恩,是姐姐继承遗志。
2020年6月,陈祥榕被评定为烈士,葬于屏南县革命烈士陵园。2021年,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姚久穗在屏南县当地政府帮助下,在屏南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上班。
陈巧钗放弃律师工作,最终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建省军区福州第九离职干部休养所,接续了弟弟保家卫国的遗愿。
唯有陈祥榕的奶奶还不知道自己深爱的孙子离世的事。老人家身体不好,姚久穗和女儿怕她承受不住,瞒着说孩子被派去封闭训练了。
加勒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