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子沿着梯子下行上船时,双腿直抖。我不断告诉他,别紧张,获救了就安全了,洪水也会退去。”
机动中队中尉副中队长闫兴聪说:“一些小区,一楼的群众都转移到了楼上,数量很大,我们便不停地转运受灾群众到安置点。”
上午10时,在竹语堂小区,一位青年人急得直哭,他的父亲半身不遂,母亲耳聋,两个孩子又不停地闹。“上了船,他才平静下来。”
在平安小区D区,战士们解救被困群众时,冲锋舟停靠在楼边,战士们手把着二楼窗沿,让受困群众踩着自己的肩膀登上冲锋舟。“患重病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先上船。”
有些救援异常困难、凶险。8月2日下午,隋超和战友驾驶冲锋舟,到卢家场村,沿途深水区水深四米多,因为楼间水面杂物多,冲锋舟无法启动,他俩用手扒着楼间管道带动冲锋舟前行,在那里抢救出四位工人。
闫兴聪和战友们在8月3日傍晚获悉,有两位村民被困在刁窝村4村。村周围深水区水深6米,水流湍急,水面上到处是碎木,闫兴聪和战友们连夜冒险侦测路线,最终在第二天顺利将两位老人接了出来。
记者赶到涿州采访时,闫兴聪刚从梁家场村回来,那里有300人被困。闫兴聪和6班长姜晓拉着一皮划艇的物资,在浅水处走了两公里,深水处驾驶5公里才送到。“送去了食物和应急药品,老百姓感谢的话语太多,我们都不记得了。”
到了8月4日,水位渐渐降低,但仍有零星求援信息传来,姜晓到一览云山小区救援,小区水深近两米,根据被困老人的家人提供的房间号,姜晓从2楼爬到28楼,但70岁老大爷无论如何不愿下楼。直到儿子从北京赶回来一番劝说后才肯出来。“对于不想出来的被困群众,要有耐心。”姜晓说。
连续多天救援,大家都很疲惫,闫兴聪说:“一想到被困群众,疲惫的感觉就会消失。”蒋泽来告诉记者:“战友们前两天几乎都没吃正餐,饿了就塞口饼干。转移任务很重。”隋超是位“90后”,本来想请假回家陪妈妈做手术,这两天参加抗洪,只能让老人手术延迟几天:“水位下降后,才告诉家人自己在救灾一线,免得老人担心。”
武警战士在涿州驾驶冲锋舟救援
“逆行者”的勇气和担当
8月4日,记者在北京门头沟区王平镇采访时,当地网络通信尚未恢复,有20多公里的路段,导航无法使用,后遇到两辆侦测路况的军车,便跟在他们车辆后面走,途中,不断见到路边从山上滚下的巨石,在河边路基被损坏的路段,三辆车只能尽量在靠山一侧行驶,尽管路况艰险,但记者在王平镇仍见到多辆运送救援物资的卡车,他们是勇敢的“逆行者。
G10国道上,路基被冲毁路段,车辆在靠山一侧行驶
进入王平镇,路基已被洪水冲毁,车辆在原路面下行驶
抗洪前线临时指挥部设在王平镇政府,记者在那里见到了10余位刚救援回来的武警战士,他们晚上住在村民还未建好的毛坯房里:“打地铺,带了花露水,不怕蚊子,也不怕苦,老百姓获救是最大的快乐。”
镇政府的院子里有两辆应急信号车,他们是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青年员工:“保障救援信号,才能提高救援效率。无论山路多么危险,我们也要来。”
在王平镇指挥部,人们都很忙碌,但也会不时谈及这两天听到的、见到的英勇、感人的救灾事迹。
王平镇西石岩村的一位小伙子,住在山下,8月2日,他步行上山,走了5个小时。小伙子告诉大家,如果没吃的,可以吃他父亲养的20多只羊,这是他父亲的心意。
蓝天救援队的小伙子甘子毅,8月4日凌晨12点左右,和另一位同事冒险开两辆车进山来到王平镇,送来了数十箱消炎药、藿香正气水、止泻药和食物。卸车后,他又去大台镇把一位患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疼得受不了的同志,送到山下医院治疗。凌晨两点多,他再度开车上山运来救援物资,而后又马不停蹄地上山,跟随救援队的战友们展开搜救。
青年志愿者王超,8月2日在路况不明的情况下,组织10余辆车,送来了水和食品。8月3日再度组织车队送来物资。
停在王平镇政府的、送来救援物资的车辆。
8月4日,在王平镇的食堂里,已堆满了“逆行者”们送来的食物和水。装满救援物资的蓝天救援队车辆仍不时进出镇政府,一位青年驾驶员告诉记者:“我们从山下运来物资,马上要把这些物资送到缺水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