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李荣早早的起来,准备继续练习一下PPT的内容。
李荣习惯在比较重要的汇报之前,通常会提前准备,尽量能做到脱稿。
打开电脑的时候,李荣习惯性地打开了邮箱,刷新了一下,看见了收件箱里面有一封新邮件。
看到邮件主题,李荣发现是张老师转发的,他的内心有所猜测,点开邮件翻了翻,果然是《Plant and Soil》接收了。
随后,李荣便把邮件转给了楚灵,并且发到,
“恭喜呀,你作为共同一作的第一篇文章也出来了。”
随后给张老师回邮件,
“谢谢老师的培养,我会继续努力。”
这时,课题组的qq群里面也被一片恭喜刷屏了,一大早张老师就在群里面发了这个消息。
李荣这篇文章接收已经没有第一篇文章接收那么激动了,看完之后,比较淡定的修改起了PPT,准备把这篇成果放到内容里面……
中午,李荣约出楚灵一块吃饭,想着饭后给楚灵试讲一下PPT。
饭桌上,楚灵说道,
“恭喜你呀,又是一篇文章。”
“还好吧,不过确实挺顺利的。”李荣说道,随后转移了话题,“咱们今年设计的实验,运气好的话能发两篇一区。”
“真的吗?两篇一区嘛?”楚灵有点不敢相信,她现在也就初步开始做,对于这个实验并没有很高的期望。
“嗯,基于控制实验的BEMF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况且你负责的方向从功能性状方面进行考虑,是一个很新的领域。”李荣点点头回答道。
“好呀!”楚灵充满了干劲。
评判一篇文章的档次,除了创新性的要求,便是数据量的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实验的全面性。
期刊编辑对于一篇文章收录与否的判别标准,便是看这篇文章潜在的影响力,也就是潜在的被其他工作者引用的可能。
在一个研究领域中,后面发表的研究通常是需要引用前人的研究,所以文章发表的越早越新颖,通常被引用的次数就会越多,也就是为什么期刊都喜欢新颖的文章。
例如BEMF方向的开创性论文,从发表到现在不过十年左右,已经被引用2000次了,这就是因为他们提出了BEMF的概念,后续的研究都需要引用他们的工作,这篇工作也发表在了《Nature》上。
往往能开创一个新领域的工作太少了,世界上大多数的科研工作者都是沿着前人的工作继续拓展罢了。
这也正常,因为科研本身就是探究人类未知的领域,能指引一个探索的方向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正常来说,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博士才是科研生涯刚刚起步,当然,李荣这种重生的和某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二代们不算……
吃完午饭,李荣找了个角落给楚灵大概讲了一下PPT,随后问道,
“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吗?”
“我觉得你讲的时候语速有点快了。”楚灵回答道。
“行,我再练习练习。”
……
第二天上午,天山堂a101教室。
由于这次来参加的学生普遍是大二大三的本科生,所以将面试地点放在了本科校区。
李荣由于年级较低,被放在了第一位。时间是八点半到九点。
这次面试其实李荣还是有些忐忑的,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大一身份参加的,况且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个名额,文章水平还是略显欠缺。
很快,教室的门打开,一个年轻老师走了出来,问道,
“李荣,第一个。”
拿着激光笔,李荣做了个深呼吸平复了一下心情,然后走进了教室。
他大概扫了一眼,教室第一排坐了七个老师。院长坐在中间,张老师坐在院长右手边,见李荣看过了,对李荣笑了笑并点了点头。
其他的几位老师李荣也都认识,基本都是给他上过课的老师。
学校有要求,老师想要晋升职称必须有课时任务。但是金大生科院的老师数量快要跟学生数量一样多,所以通常一节课有十来个老师轮流上,基本上碰上的老师都是课堂上见过的。
面试现场有电脑,PPT早就在前一天晚上发到了辅导员手里,由辅导员早上拷到电脑桌面上。当然,李荣自己也备份了一份,带在了身上。
李荣上前打开桌面上“本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