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杨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队 > 第一百四十一章 用数据来对比 第四节 后勤补给对比

第一百四十一章 用数据来对比 第四节 后勤补给对比

100889套,衬衣17537套,单鞋106361双,棉衣31790套,棉鞋54838双。1943年,边区政府服装制造能力显著提高,生产服装12万套,染布2万匹,弹花20万斤。

2,供应被服材料和经费

部队需要的被装材料,属当地生产的,一般是从征购中解决。除根据地供应外,八路军、新四军需要的相当部分被装材料,还要由政府贸易部门和军队供给部门到敌占区获取。具体办法是:在一些敌我边缘地区设立采购站,收购军需物资;委托商人或派人化装潜入敌占区采购。

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开支的被装经费,占整个军费相当大的比重。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总部直属单位及第129师开支被装费(包括单棉军衣、子弹袋等)3.28亿元,占整个军费开支的42%以上。冀晋军区整个被装费用的开支,占其全部经费开支的80%。山东军区1943年被装费占整个经费开支的74%。

3,被服生产采取工厂、群众、部队“三结合”的办法

抗战时期,各军区都建有被服厂、纺织厂、鞋厂等,承担被服装具生产任务。但工厂生产有限,满足不了部队的需求。因此必须依靠群众,特别是广大妇女。全军指战员广泛开展纺织、缝纫等活动,也是被服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

1工厂生产。

1939年18集团军的被服厂,每日能生产400套单衣,200套棉衣;织布厂每月织布200匹;染布厂每日染布50~100匹。1942年被装生产进一步发展,质量有了提高。八路军的被服装具厂从1939年后发展较快。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前,全军共办被服、纺织、制鞋等军工厂79个,拥有军工4600人,其分布:陕甘宁边区9个工厂,700余人;晋西北根据地5个厂,300余人;晋察冀根据地18个厂,1300余人;晋冀豫根据地22个厂,1000余人;山东根据地5个厂,400余人;华中根据地11个厂,700余人;东北抗日联军9个厂,200余人;截止1944年,八路军、新四军军需工厂总数达到248个,较1939年增加了两倍多。

2群众手工缝制

抗日根据地群众,特别是广大妇女,为八路军、新四军缝制被服做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子弟兵母亲”的戎冠秀即是当时的代表。

3部队指战员在大生产运动中也缝制了大量被装。

(四)战场缴获

八路军、新四军的一部分被装利用战场缴获,取之于敌,补充自己。115师平型关大捷,缴获了日军大批被装,仅军用大衣就足够115师每人1件。1941年冬,山东军区铁道游击队奉命截击敌军运列车,缴获1.8万匹洋布,800套军服及军毯等物资,装满了200多只小船。

(五)爱国进步人士捐助

抗战时期,国内“外爱国进步人士”和港澳同胞,以高度爱国热忱,向八路军、新四军捐助了大量被服。新四军军部曾以叶挺军长、副军长的名义,在香港大公报刊登启事,呼吁各界同胞为抗日救国的新四军捐助物资。宋庆龄责成由她创立的保卫中国同盟,为新四军调拨了一批被服等物资。1938~1939年,上海人民开展了群众性的支援新四军运动,通过义卖、义演等募得几十万元,购买了约5万套军衣和药品,捐献给新四军。香港爱国同胞还给陕甘宁部队寄来棉背心、胶鞋、皮大衣、军毯等物资。这些捐献,帮助八路军、新四军解决了被装物资供应的不少困难。(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一章用数据来对比第四节后勤补给对比

第一百四十一章用数据来对比第四节后勤补给对比

9-9-9-w-x.c-o-m,sj.9-9-9-w-x.c-o-m,。9-9-9-w-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