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冰灯:我的命运谁做主 > 第21章 冰灯由来

第21章 冰灯由来

功德。到了唐代,元宵节张灯,更成法定之事。宋代,张灯之风最盛。《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东京梦华录》,对元宵节盛况,描述得最为详细: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南迁临安后,元宵节更是盛况空前。据史料记载,整个临安,到处搭建灯山,还有无数舞队,在灯市上游行表演,观者如潮,往往通宵达旦……

在黑龙江流域,冰灯艺术初兴于清朝。清代《黑龙江外纪》说:“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村落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这大概,是关于黑龙江流域,冰灯的最早记载。乾隆、嘉庆年间,四川诗人张问陶,也曾写过一首专门描写冰灯的诗,题名就叫《冰灯》。诗云:“黑夜有炎凉,冰灯吐焰长。照来消热念,凿出漏寒光。影湿星沉水,神清月里霜。三冬足文史,底用探茧囊。”

努尔哈赤入主中原后,大量流人,走进这篇广袤的黑土地。清朝末年,随着清政府衰败,关禁之法渐同虚设,山西、河北、河南、江苏……尤其是山东失地农民,陆续涌出山海关,来到白山黑水之间。这些形形色色的移民,与世居黑龙江流域的满族、蒙古、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百姓,交往过程中,发现在漫长的冬季,原住民用冰做成的照明工具,不仅亮度高,还拥有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使用广泛的特点。于是,冰灯便逐渐成为,黑土地新的开发者,冬季通用照明工具。在与原住民文化碰撞过程中,汉民族文化表现出强大的包容性。通过文化接触、文化代谢和文化融合,作为文化采借载体,冰灯的元素和主题都发生了重构,形成即区别于江南的施灯文化,又与其一脉相承的冰灯文化,折射出流人对故土的依恋、对自由的渴求,和对光明的向往,打造出新的文化内核。

随着时间流逝,人们不断改进制作方法。冰灯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细,呈现出强劲的文化魅力,走出流人们曾经晦暗的小院,走进艺术殿堂,形成独树一帜的冰灯艺术。黑龙江省会哈尔滨,是中国冰灯艺术的摇篮。哈尔滨大规模、有组织地制作冰灯,始于1963年。那一年元宵节,市民们用盆、桶等简单模具,制作了千余盏冰灯和数十个冰花,在兆麟公园展出后,引得市民纷纷前来观看。当时,有人即兴作词,描写这一盛况:灯节,灯节,玉树冰灯明月。人山人海兴浓,园北园南烛红。红烛,红烛,普照万民同乐……

鞠三杏推门穿过灶屋,再次来到仓房。两桶水虽然已经凉透,却丝毫没有上冻的迹象。她失望地罩上盖帘,走出仓房,一扭头,正好看见李志刚走出家门。

“大刚,姐求你点事。”鞠三杏叫住他说:“明个儿,我去给我爹送灯。我见你去年做的灯挺好,想求你帮忙做两盏。”

李志刚停下脚步,点点头说:“这算啥事,过一会儿,我就做好给你送来。三姐,我和四海是同学,和文革也是一趸长大的,有事就吱一声。”

“大刚,那谢谢你了。以后,少不了麻烦你。”李志刚的话,让鞠三杏很感动,笑着说道。

“呦,有啥话,进屋唠呗。搁这儿,风这么大,小心吹着,作下啥病。”两人刚刚说完这事,就看见王家惠悄无声息地走出家门,站在门口,两只胳膊抱着肩膀,笑吟吟地说道。

“没啥事,家惠,你和大刚忙吧。”看见那张瓜子脸,鞠三杏打声招呼,扭头向屋中走去。

“这架势,看着我就走了……”王家惠盯着鞠三杏的背影说。说完,恶狠狠地剜了丈夫一眼。李志刚吓得急忙低下头,匆匆向院外走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