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冰灯:我的命运谁做主 > 第21章 冰灯由来

第21章 冰灯由来

正月十四,鞠三杏早早起床穿好衣服,点燃锅灶热好剩菜,熘了几个豆包。婆婆起床后,两人默默吃过早饭,鞠三杏收拾好碗筷,便按照廉小东教授的方法,开始制作冰灯。

用苏打粉将那口大锅刷干净,鞠三杏添满一锅水,架上苞米秸,烧起来。

一锅水烧开后,她将水舀到两只铁桶里,兑上前一天从供销社买来的染料。一包朱红,一包靛蓝。两桶水搅匀后,鞠三杏拎到户外,放进屋左的仓房里。看着蒸腾着热气的两桶水,鞠三杏想了想,又找来两只盖帘,罩在水桶上。她怕落进灰尘。

回到灶屋刷好锅,鞠三杏来到东屋,坐在婆婆身边。

她看着吴立梅,吴立梅也看着她,两人谁都没说话。

这些天,婆婆真的很见老。望着吴立梅那张无助而凄惶的脸,鞠三杏默默想着。只是几天功夫,婆婆就变得如此苍老,乌黄的脸上,皱纹愈加显得深刻。那双早已走样的凤眼,被眼睑上一道深深的皱纹,拉成三角形。浑浊的瞳仁里,那个小人儿,被放大得变了形,占据了她的整个世界。

儿媳妇也瘦了,曾经微微发福的圆脸,明显瘦下来,面颊也不似过去那样红润。都是这些天闹的。吴立梅下意识地,伸出一只手,想摸一摸那张,曾经丰润细腻的面庞,却被鞠三杏一把抓住。

“田恬妈,你瘦了。一天就吃那么一点东西,我看着心疼。”吴立梅的声音,微微有些发颤。

“娘,过年,净好吃的,我吃不下。现在,城里人想瘦,都瘦不下来。瘦了,是好事。”鞠三杏咬了咬嘴唇,笑了,笑着将婆婆的手,放在脸上轻轻摩挲着。她又用另一只手,擦去婆婆脸上的泪花,强装笑颜说道:“娘,我已经把水弄好了,在下屋里冻着呢。估摸过一会儿,就能冻好。”

摩挲着儿媳妇的脸,感受着她的细腻,吴立梅喃喃说道:“明个儿,还得到你爷爷和你爹的坟头,送两盏灯。让他们也亮亮堂堂,过个正月十五。”

“你放心吧,娘。去年文革给爷爷送灯,让大刚用两节一号电池,焊一个灯泡做的。说比蜡烛好,点的时间长,风还吹不灭。一会儿我就去找大刚,让他给咱做两盏,明儿个,天一黑就送过去。让他们亮亮堂堂地,过元宵节。院里撒灯的锯末子和煤油,也都准备好了,明儿个咱一样不落过。”

吴立梅闭上眼睛,喃喃说道:“要是文革搁家,这些事都是他的。咋说,也用不着你。真是难为你了……”

“娘,没事儿,这也累不着。”鞠三杏看了看婆婆,轻声问道:“娘,每年正月十五,咱这疙瘩,不光要点冰灯,为先人送长明灯,还要用锯末子满街撒花灯。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这些事儿,我也不大清楚。”吴立梅眯着眼睛,像在回忆着什么说道:“记得前些年,我问过你廉虎爷家,小脚儿汪奶奶。她说正月十五,是佛祖降服神魔的日子。妖魔降伏了,人世间就有好日子过,所以家家都要点灯……”

“佛祖到底是咋回事?娘,你信世上有佛祖吗?”鞠三杏打断吴立梅问道。

吴立梅琢磨着,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慢悠悠说道:“佛祖……佛祖是咋回事,我也不知道。好像是,劝人向善学好的吧。我没信过这玩意儿,你胡家大婶信这个,哪天有功夫,问问她。”

“我可不问。世上哪有啥鬼呀、神呀、佛呀的,我不信那些东西。”鞠三杏放下婆婆的手说:“山东老家,正月十五也点灯吗?”

“点,家家都点灯。正月十五,哪有不点灯的。我小时候,还听你老爷说过,在江苏南面,有个叫苏州的地方,每年到了元宵节,那里的灯才多呢!宫灯、花灯、彩灯、水灯、孔明灯……多了去了。啥样的都有,可好看了。”吴立梅说道。

“苏州,也有冰灯吗?”向往,清晰地写在鞠三杏脸上。

“傻孩子。那疙瘩暖和,冬天比咱这儿春秋天还暖和,不上冻,哪来的冰灯?就咱东北有冰灯,黑龙江的冰灯最出名。”吴立梅笑了,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婆婆的话,让鞠三杏感到不好意思,站起身掩饰说:“行了,我得去下屋看看,那两桶水咋样了,冻实心就不好办了。”

婆媳二人并不知道,元宵节张灯这一风俗,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考证,元宵节张灯,有佛教所兴之说,和道教所兴之说之分。在汉朝时,就有元宵节张灯祈福的记载。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之风日盛,元宵节张灯,已经盛行大江南北。北齐僧人那连提耶舍,曾翻译过《施灯功德经》一卷,宣扬佛光照耀万物的施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