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将他带走?”
“殿下还记得咱们这次去北京的目的地之一吗,那就是忽悠姚广孝上船……”
张异说道:
“反正是忽悠,不如让方孝孺也掺和进来,他既然能被人称为读书种子,这种政策面的工作,很适合他去做……
反正是个人才,又是个愚忠之人,这种人用着总没有坏处!”
朱标一想也是,如果是别的太子说想用一个人,大概还会顾虑皇帝的感受。
可是他和老朱,基本上不用去在意这种细节。
于是几天后,朱标和张异启程的时候,年轻的方孝孺也跟着朱标的队伍,离开此地。
张异回头,望着这个他亲手打造的城镇,然后头也不回,坐上了朱标的车辇。
“这次北伐,注定是要失败了,虽然我军控制了许多漠北的要地,但终归是没抓到元帝……
父皇如今,正在找那个可能泄露消息的人……”
“会不会是?”
张异想起一个人,若有所思,朱标摇头:
“肯定不是你大舅哥,王将军如今在海上,正从海路进宫中南半岛。
他就算再有心,也没有渠道知道大明的布局,
所以看似你大舅哥最有嫌疑,其实他反而是父皇
张异闻言暗自松了一口气,他何尝不知道王保保不可能,但他还是需要让某些话从朱标口中说出来。
“至于其他人,不好排查!
因为北伐的事,知道的人太多了!
父皇也没想到,这些人居然会不战而逃,他们应该有别的图谋!”
张异闻言默然,他的看法和朱标差不多,但如果让他来猜测谁是泄密者,他也猜不出来。
也许是朝中某个大员,也许是蒙古人的奸细没抓干净,谁知道呢?
太子朱标的车队,一路前进。
朱标并不急着去北京,而是一路上,在张异的指点下探查地方。
张异此次出行,目标可并仅仅在矿山。
利用一座矿,创造一个资源型城市,然后再通过物流,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
这一路上,沿途的州府,如果都能受到好处,那就是再好不过。
而且,他心目中
“石油?”
依然还是在山东,张异已经有了
“没错,石油!”
石油的开采,放在这个时代并不可能。
不过张异却知道,古时候依然有许多天然的油井。
“依靠沿海,去建设一座工业性城市,然后通过海运,和南方形成经济互补!
也许北方的经济,依然压不住南方!
但南北均衡,帝国也会稳固许多!
北方有许多矿场,可以发展重工业,加上纺织业等等,经济应该不会太差。
而南方自有南方的优势,我们可以……”
方孝孺就在一旁伺候张异和朱标,他年岁比张异大一点,但在张异面前,却犹如一个懵懂孩子。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这就是张异给方孝孺的印象。
他一开始,能忍得住不插嘴,不过出于对未知的渴望,他开始询问张异一些问题。
张异对于他提出来的问题,知无不言,一时间,方孝孺对张异的好感大增。
不过自然科学类的东西,他终归只是好奇。
方孝孺对于政务的管理类的学科,更有兴趣。
“希直,我看你平日和我聊天,却和其他的儒生不同……
比起之乎者也,你似乎更加关心民生!”
“国师曾提出人间道教的理念,又影响过佛门落实人间佛教!
一开始,希直其实不理解国师的做法,直到孔先生提出新儒家的理念,我才恍然大悟……”
方孝孺解释,张异有点明白为什么他认识的方孝孺不大像史书中说的那位一样。
因为孔讷掀起来的新儒家运动,影响力比想象中还要大。
新儒家,说白了,就是想要挣脱理学对儒家的解释和定义。
孔讷作为这件事的倡导者,被许多老学究视为眼中钉。
在这种撕裂的思潮中,朱元璋抓住机会,支持孔讷。
确实也攫取了一部分利益。
而新思潮带来的影响,使许多年轻人,也在改变自己的看法。
方孝孺很显然,就是被孔讷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