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得人还怪舒服的,蔚蓝的天空中只有几朵白云,看得人心旷神怡。
李如风此时处于本部的后队,前队距离他们差不多两到三个小时的路程,中队则距离他们只有不到半个小时的路程,至于尾部一切顺利他们也许能在明天这个时候出发。
看着缓慢移动的车队,李如风甚至开始理解为什么这些草原汉子钟爱战争的原因了,因为这个时代的生活节奏太慢了,他来到这个世界后学习语言,试着融入群体,中间还穿插着做手术这种称得上刺激的事调剂,才勉强适应了这种慢生活。
而现在,李如风已经第一次尝过了战争的甘甜,那种紧张刺激,以及远超时代的信息交换量,真正意义上的体验了什么叫一个小时比一年更长。
当战争的尘埃暂时飘散后,李如风甚至感觉周围的空气都是沉闷的,一如勒勒车车轮嘎吱嘎吱的旋转,让人感觉好像没有尽头。
孩子们倒是显得很快乐,他们最喜欢的事就是坐勒勒车,搬家,巴特尔没有骑马,他在一辆装了小棚子的勒勒车里照顾宝日哲布,这种载人的车被称为木哈里亚,但里面的人一样的煎熬。
“宝日哲布,感觉怎么样了。”李如风骑马走在那辆勒勒车旁边,看着宝日哲布苍白的脸在小小的窗户处探出来,显得格外虚弱。
他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感染期,现在只要保证伤口不化脓,就能顺利活下来,李如风更关注的是宝日哲布的精神状态。
“萨满大人,我还好,就是骑不了马有点难受。”宝日哲布尽力的笑了一下,他当然知道自己的伤势有多严重,如风萨满想把自己救回来有多困难。
“别想太多,我们快打仗了,部落到处都要用人。”李如风用商量的语气说道,“你不能骑马,正好可以帮我好好教导一下那些小马驹,让他们能学会怎么射箭,能做到么?”
宝日哲布的脸上恢复了点神采,感激的看了一眼李如风,然后下一秒就被一支箭矢射穿了手臂。
< src=””>
作者有话说:
作者的话: 注1—— 勒勒车的起源已经无法考证,不过,《汉书·扬雄传》载《长杨赋》有”碎轒輼,破穹庐”的语句,其中”轒輼”就是早期的车辆,值得是匈奴人的一种工程车,证明当时匈奴人已经掌握了造车的技术,此后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铁勒(又叫敕勒)等族,造车技术已经相当高超。
北朝时的铁勒人就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同出自《汉书》),很适应草原环境,正因为如此,被史书上称为”高车人”,至辽代,蒙古族造车技术已经很发达,并且广泛用于游牧生活中。
当然,在的蒙古高原上蒙古人最早使用桦木为材料造勒勒车,而根据我本人亲眼见过的勒勒车而言,这种而机构简单的两轮车,恐怕在过去将近两千的时光中,一直保持着一种朴素而简介的设计,或者换个说法,它在设计上的进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味道,建国后的勒勒车同结构上看,和辽代图画中所画几乎没有不同之处,只是些许材料换成了铁质零件。
这也是我不太明白的一点,因为蒙古帝国时期兵峰所向之处多以平原为主,又兼之没有马匹稀缺的问题,他们为什么没有进一步发展载重能力更强四轮马车?搜集了那么多工匠,为什么没有解决转向机构的问题?
一会十二点后还有一章,以上。
第六十四章 雕虫小技
“艹!”李如风直接从马背上翻了下来,以马为掩体,警惕的看向箭矢射来的方向。
按常理而言,在这种大平原上被人偷袭的可能性很低,因为这附近少有高过膝盖的植物,少数丘陵地貌也是部落探骑们长时间驻扎的位置,比如现在,李如风所看的方向就有直线距离一百五十米的位置,就有一个台尔巴合部的骑兵屹立在那里,慵懒的打量四周,完全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不对劲!”宝日哲布自己就是个神射手,他看了一眼自己手上中的箭,“披针箭,最远距离也就三百五十步,不应该看不见人!”
此时李如风已经挤进了宝日哲布的勒勒车里,算上巴特尔,三个大男人挤在一辆勒勒车里,把空间填的死死的。
宝日哲布非常爷们的一把将箭矢从伤口拽了出来,李如风拦都拦不住,只能幽幽的说:“让我拔,你最少能少缝十针...”
但此时宝日哲布的注意力全在那面小窗子上,他根本不在乎自己下一秒会不会被突然出现的箭矢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