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廷议后的封赏,执行速度非常快。
当日,内阁便拟定了关于张軏封赏内容的圣旨,朱棣看过后点头同意,随即圣旨送到张家。
对于开设科学院这件事,有不少大臣觉得不妥。
国子监外又增设一科学院,可不是闹着玩吗?况且近日读书人中对张軏宣扬的所谓科学,议论纷纷。陛下此番旨意下去岂不是对科学的认同?
大明对于学术的纷争,多少和西方对待异教徒类似。
只有程朱理学才是正统,其他皆是异端,而张軏所宣扬的科学就是异端,异端就得活活烧死!
火药是科学产出的没错。
但那玩意在文人清流看来,属于是奇技淫巧,读书人读圣贤书科举入仕才是正途。
不过此事换一个角度来看,又觉得勉强能接受。
毕竟,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陛下对封赏张軏爵位这事,是有些想法的,一个科学院就应付过去,也还能接受。
而且说是科学院,但选址并不在南京城,所谓的科学院不过是个空架子。
文官们坚信,大明不会有读书人不知好歹,要去跟他搞什么科学。
一个毛都没见到的科学院,顺带还等把张軏和徐钦朱勇等几个纨绔,一把丢出南京城去,眼不见心不烦,大家高兴还来不及呢。
也不用担心他们今日炸国子监,明日炸其他地方了。
圣旨送到张家已过午时。
传旨太监宣读圣旨,张家人都全出来接旨,完事后再把诸多赏赐的物件,送进张府。
张軏手捧着圣旨,看起其中内容。
“这位世伯也不行啊,不是答应跟皇帝说说话,让我封个爵吗,我还等着意外惊喜呢。”张軏摇了摇头。
不过转念一想,虽说明朝时期皇帝废除宰相后,权柄达到顶峰,但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文官集团对皇权的肘制力量依旧不小。
放眼大明十六帝,也只有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靖难起家的朱棣能够做到说一不二,甚至朱棣也并非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特别是在封爵这种事情上。
除非真的是功劳极大,否则文官一定会全力阻止。
“科学院的事总算落实,以后咱就有自己的根据地啦,科学院,唔,以后得想办法改名,大明国立大学听起来就很不错。”张軏喃喃自语。
正在他心思飘远之际,王氏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亲昵的拍了拍张軏的手,眼底满是慈爱。
王氏很少过问张軏的事情,让他放手去做,但对于南京城里发生的一切,她很是清楚。
王氏的脸上露出欣慰:“軏儿真的长大了,这些日子陛下的圣旨接二连三的来,以往咱们家里可没这么热闹,现在你成国子监司正了,不如大明朝堂。”
“不过軏儿,日后你也算是先生,教书育人,切切不可敷衍了事,不可误人子弟,当严谨对待。你别嫌娘的这些话啰嗦,你爹走的时候你还小,你大哥又时常不在家,娘最担心你误入歧途。”
张軏点点头,说道:“娘放心,我知道的,教书,我肯定把我知道的东西都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学有所成。”
王氏抿了抿嘴:“倒也未必,有时候可以留一手。”
“啊?”
“軏儿没听说过一句话,叫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张軏脸上怪异,总感觉这话从王氏口中说出,稍稍有点不太对,但还是点头道:“娘,我知道了。”
王氏微笑道:“陛下册封的这科学院,娘也不懂,但外面的事情你尽管去做,张家永远是你的后盾,若是有什么事需要开口,也尽管和娘说。”
听得这话,张軏想到浦口。
制造白糖的时候张軏曾对浦口有过很详细的了解,那地方地理位置不错,距离南京城也近,仅一河之隔。
但问题在于,那里的人实在太少了。
无论在任何时代,人口都是非常重要的,古代评价某位皇帝统治是否盛世,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看当时的人口。
人,非常重要!
张軏有想过不少增加人口的办法,连人口买卖都想过,但这时代有个很关键的问题。
路引。
洪武皇帝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子孙一劳永逸,活着的时候他制定了很多规定,其中一条就是禁止人口的迁移。
人在应天府,你就只能在应天府,想要去其他地方,得有官府开设的路引。
读书人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