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还要严重得多,现代人的地域歧视大多还是根源于财产和资源分配,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但是城乡差距还是一时难以弥补的,这也还算是情理之中。
而大明的地域歧视,跟每个地方富裕程度的关系并不大,很多时候就是单纯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女跟外地人结亲而已。
因此田秀英可以肯定,若是自己落选,田弘遇是绝对不会允许自己远嫁的。
而若是要嫁在扬州本地,那要正正好好遇到一个既能让田弘遇满意,又跟她年龄相仿的“未来流寇”作未婚夫的概率,可就是小到忽略不计了。
田秀英晃晃脑袋,决定再换个思路。
想用“定亲再退亲”这一策略洗白未婚身份的难度系数显然太高,还是靠自己吧。
不如待落选之后,在从北京回扬州的路上逃跑?
也不行。
如果是走陆路骑马坐马车,倒或许有机会。
但依照晚明这光景,从北京回扬州必然是要坐船的。
古代陆上运输只能依靠人力和畜力,速度缓慢,运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所以大宗货物都尽量采用水路运输。
中国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但是在黄河流域历经战乱破坏,而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以后,中国就逐渐形成了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
为了保证南北两大中心的联系,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运往京城,开辟并维持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干线,对于历代朝廷就变得极其重要,大明亦是如此。
朝廷早在淮安府城中心专门设立漕运总督和下属庞大的机构,负责漕运事宜,在海运和现代陆路交通兴起以前,京杭大运河的货物运输量一般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三。
而扬州则是大运河江南一段的中心城市,正所谓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也因运河而盛。
扬州自古以来,地势北高南低,上游淮河经扬州古运河流入长江时,水势直泻难蓄,行走运河的漕船、盐船常常在此搁浅。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与中原的晋国争霸,开凿邗沟,作为北上据点,并在城下开凿运河到末口,沟通长江与淮河,以运输军队和辎重,由此被认为是大运河的开端。
经过隋唐与蒙元的几番改建与发展,江淮以南八道的漕粮均由扬州北上,扬州已成了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
万历二十五年,江都运河南门二里桥一带水势直泄,为盐槽梗,当时的扬州知府郭光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沿河舍直改弯,将原来近两百米长的河道变成了一千八百米,以增加河道长度和曲折度的方式来抬高水位和减缓水的流速,后人称该段河道为“三湾子”,堪称“三湾抵一坝”。
至此,扬州城内古运河水道北达湾头,南至瓜洲入江,可分为城南运河、三湾、瓜洲运河这三个部分,湾头向西至黄金坝,再向南依城郭的大水湾至宝塔湾河段,为城南运河;宝塔湾以南至扬子桥河段为三湾;扬子桥至瓜洲入江河段,古称伊娄河,亦为瓜洲运河。
扬州的水路交通这样方便,田弘遇如何会舍易求难,反去走陆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