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龙骖凤辇:皇太极传 > 第2章 幼年皇太极

第2章 幼年皇太极

跨越16世纪末与17世纪初,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似一围棋棋盘,着子缓急,繁简交融,世局纵横,令人叹为观止。

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浪潮已从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各地,犹如一股春风,唤醒了人们对知识和自由的渴望。一方面,科学的光辉打破了教会的神秘面纱,启蒙运动的火种正在燃烧;另一方面,伊丽莎白一世在英格兰的统治拉开了大英帝国兴盛的序幕,南美的殖民地已经成为西班牙的肥田沃土,让金银财宝源源不断的流入欧洲。

在那时的东方,昔日华夏大地的明朝正步入晚霞。明神宗皇帝执掌朝政,朝野内外、四海之间,风云激荡,山雨欲来。朝廷内外,官僚寡廉鲜耻,士人郁郁寡欢,与日俱增的官场腐败和社会矛盾推动明朝朝着衰亡的深渊渐行渐远。

浸润在17世纪初那一片混沌未开的历史长河中,后金这个关外强国,如同黑夜中璀璨的星辰,以它的光辉揭开了这个时代的序幕。

自努尔哈赤以觉昌安、塔克世遗留下来的盔甲十三副、部众数十人起兵,进攻尼堪外兰驻地图伦城。前后共历时五年,努尔哈赤完成了对建州女真的统一。万历十五年,努尔哈赤在呼兰哈达建造费阿拉山城又译佛阿拉,制定国政法令,自称“女直国聪睿贝勒。

努尔哈赤以微末之力起家,故素来被自认为“世积威名”的海西众贝勒们所轻视。但随着努尔哈赤一统建州、逐渐势大,终于引起了海西女真的不安。万历二十一年叶赫纠结哈达、乌拉、辉发四部之兵和蒙古科尔沁部贝勒明安以及锡伯、卦尔察、长白山女真朱舍里、讷殷共九部联军三万人向建州进发。努尔哈赤率兵据险而守,挫败其锋芒,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叶赫部。建州军从山上一拥而下,趁势掩杀,联军惨败,乌拉贝勒满泰之弟布占泰也被生擒。建州军一路追击至百余里之外的辉发部境内。至天黑,努尔哈赤收兵回城。

九部联军败走之后,建州与海西的力量悬殊日益显明,海西走向了灭亡的边缘。努尔哈赤凭借此战一举声名鹊起,震动四方。明朝擢升其为左都督、龙虎将军,他则自封为“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此后,他以古勒山之战的胜利之势,逐一吞并了参与九部联军的部族,将统治的触角延伸至长白山女真全境。十年之间,他将满洲各部磨平,震撼整个北疆。

然而更让努尔哈赤高兴的是,1592年十月廿五申时,努尔哈赤第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降生了。正值努尔哈赤与九部联军激战正酣时,这个突如其来的喜讯,让努尔哈赤以及他的建州将士大为振奋。

关于其名字“皇太极”并不是最开始的翻译。其他音译的有:“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皇太极的名字在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但今天的人一般认为这个名字含有皇族意涵和武力元素。"皇"字是尊贵的象征,预示着他有天生的领袖潜质和皇族地位;"太极"一词源自道教,象征着宇宙万物的生成,暗示他有权力和智慧统治世界。

1.钱穆在其《清史简编》一书中提到,皇太极的名字应当在他登基后更名,反映了他的皇权地位和统一世界的理想。

2.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认为皇太极的名字既有满族传统的武力元素,也有融入汉文化的倾向,这预示了他开创了"皇帝"新的统治地位,以及对汉文化的尊重。

3.史学家罗尔夫·托马斯·奥特曼在《满洲的登基:从部落到帝国》一书中,他分析皇太极的名字是满族与蒙古、汉族文化的融合产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皇太极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的眼光,他试图将不同的文化和族群联合在自己的旗下。

以上解读可能并非唯一正确的解释,因为涉及到古代姓名的研究,往往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和文献作为佐证。然而,这些解读为我们理解皇太极的名字和他的历史地位提供了不同的角度。

在说是皇太极之母,孝慈高皇后,那拉氏盂古哲,十四岁时成为努尔哈赤的妻子。虽年轻离世,年仅二十九,但她的地位却随着清朝的成立得到了卓越的提升。皇太极称帝后,她被追尊为清朝第一位皇后,而后又在顺治元年获祈太庙,与神明共享祭享之誉。更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加谥下,她的全谥为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成为清朝历史中的一位尊贵母亲。

其母来自那拉氏,满族大姓,曾是明末海西女真四部的王族,可追溯至金朝的“白号姓氏”,身份尊贵。唐朝晚期,曾被列为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朝时,金太祖阿骨打的母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