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的落陷对明朝如晴天霹雳,它不仅象征着明朝失去了辽河以西的控制权,更意味着明朝的最后防线——山海关,将直面后金军的冲击。面对危急的局势,明朝内部却产生了分歧。新任辽东经略王在晋主张弃守关外,全力堆集兵力于山海关外八里铺,以此为屏障。然而,袁崇焕等反对此策,主张以宁远为阵地,凭城而战。袁崇焕是进士出身但却知兵,孤身出关考察后,自信满满地向朝廷报告,只要有足够的军需,他一人就能守住这片土地。
袁崇焕的坚守策略得到了当时的权臣孙承宗的赞许,后者接任王在晋的职务,全力筑备宁远防线。并在宁远西南的觉华岛设立粮饷之地。经过袁崇焕精心修筑,宁远城垣高大,敌台突出,火炮林立,堪称无懈可击。然而好景不长,孙承宗遭排挤离职,接替者高第无能且胆小,宁锦防线由于其一意孤行的决策,险些瓦解。袁崇焕誓死坚守,使宁远得以保全,努尔哈赤见明经略易人,形势变化,以为有机可趁,遂决定发兵进攻。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初,努尔哈赤亲率十三万大军对明朝发起猛烈的攻击,锦州等七城相继失守,随后更围攻宁远城,逼迫袁崇焕投降。然而,面临大敌当前、援军无望的厄运,袁崇焕昂然无惧,他联同满桂、祖大寿等人誓师于城,守城如守家,决不退缩。城外民众被紧急疏散入城,留下的房屋尽被焚烧,实行坚壁清野的战术,期待对抗后金军的来袭。
努尔哈赤见袁崇焕坚持不降,便猛攻宁远,然而,明军以枪炮药罐雷石齐下,对后金军进行了殊死抵抗,袁崇焕更令福建士兵操纵红夷大炮,使后金士兵伤亡不少。后金军连续攻城两日,均告失败,最终只得撤退。宁远之役是明朝防线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成功阻止了后金军的进攻,打消了他们的进犯锐气,从此,明后两朝在宁远、锦州一线形成了长期对峙的局面。
这场失利让努尔哈赤大感失望,一向所向披靡的他,面对宁远一城的顽抗,无可奈何,因此怀恨在心。尽管他曾一度出征蒙古喀尔喀部,取得了胜利,但仍无法摆脱败战带来的沮丧。在这种愁闷的情绪中,努尔哈赤痈疽爆发,疗无效果,终于在天命十一年八月逝世,享年68岁。
其一生“固有猛勇,亦有谋略”,如春雷破冻,气吞万里如虎,让金之国雄壮无比,短期之间,世界之悍匪,无不望风披靡。使得“疆域伸长,百姓安康”,于辽东大地,一时之间,杀气腾腾转为繁荣昌盛。然而,残忍战争方式,是其为人诟病之处。其“戮力而治,虐民以强”,以兵行险,杀伐果断,众生哀鸿遍野。对汉人的排挤和压迫,引发了清朝初期的社会矛盾,其“骄兵悍将,贵族地位超然”的做法,斯乃其大过也。
努尔哈赤的临终遗诏未明确指定继承人,使得后金贵族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权力争夺。既有着强烈的利己主义,同时也具备了保护国家稳定的责任感。他们在动荡中寻找机会,以期在新的政权下获取更大的权力和地位。在努尔哈赤诸多子侄当中,年长的有军功有职司的四大贝勒在前文中已有叙述,在这里笔者想就阿巴亥大妃所生的三个儿子,展开必要的叙述。
在1601年,年仅十二岁的乌拉那拉氏,以其纯真的年纪踏入了努尔哈赤的生命。她的婚姻虽早,却已有了独特的芬芳。在孝慈高皇后驾崩之后,乌拉那拉氏被尊封为大妃。乌拉那拉氏为努尔哈赤孕育了三位英勇的儿子: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他们像是她生命中的三颗明珠,璀璨且耀眼。然而,在命运的巨轮之下,她的人生却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故。天命五年,由于庶妃德因泽的揭发,她因与大贝勒代善有染被努尔哈赤痛心地休弃。但命运有时候无法预料,一年后,马拉那拉氏重获宠幸,被重新立为大福晋。然而,在后金天命十一年,命运再次对她开了玩笑。在不知名的原因下,她被迫以自己的生命为皇室殉葬,年仅三十七岁。那一刻,生命如同燃烧的火把,短暂而辉煌,最终却只剩下寂静的灰烬。
相传努尔哈赤晚年甚爱多尔衮三兄弟,时常夸奖多尔衮,能文能武,生的最像他。天命五年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多尔衮以八龄幼章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天命十一年,在临死之前,把自己的两黄旗交给了三个儿子,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小儿子多铎。由于镶黄旗的势力最大,所以按照满洲的未分家子,努尔哈赤把这一旗给了自己最小的儿子多铎。而把正黄旗交给了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