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巳之役之后,明金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战火愈演愈烈。在后金方面,皇太极深谙明朝要借此胜利步步紧逼,以图窥探复夺辽东的时机。
远望草原,广袤无垠,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风吹过葱翠的牧草,轻拂着将士们的铠甲,也奏响着战斗的号角。天空湛蓝如洗,白云飘荡其中,希望与梦想也在空中舞动。壮丽的辽东大地,是后金兴起的根基,也是皇太极不可动摇的信念。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明朝的步步紧逼和皇太极的野心注定无法和解,辽东大地转瞬之间阴云笼罩,边境烽烟弥漫,血雨腥风在上空交织,人民的哀叹被风吹散。在这个边陲之地,明金两国的矛盾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不可遏制。无论是辽东的广袤草原,还是明朝的边境城池,都成为了这场纷争的舞台。而每一次的厮杀,都注定会带来无尽的悲痛和牺牲。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这片热血沸腾的土地上,后金的野心与明朝的希望相互交织。唯有在战火与血雨中,才能见证谁能最终坚守边疆,谁能披荆斩棘,谱写出辉煌的篇章。
永平失陷,阿敏遭到了皇太极的重罚。这一决定既定之后,皇太极遂召集众贝勒、八旗大臣以及蒙汉官员,面对这群身居高位的人,他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心中是不是在想,战争的蹄声未息,我们仍旧秣马厉兵,仿佛没有尽头,感觉役劳艰苦难以承受?然而,你们有没有想过,对方侵犯我们的土地,累积的仇恨,我们理应去报复,难道他们真的没有罪过,我们只是喜欢争斗吗?假如我们停止进攻,我虽然希望和平,但敌人又怎会安守本分,不再挑起事端?”作为一个权谋政治家皇太极深知后金与明朝的冲突不会在短期内画上休止符,他对此深感警醒,誓言随时做好准备迎接新的战斗。出色的演讲鼓舞了军心,让他的八旗军紧紧团结在他的周围。和平的日子并非随心所欲,敌人的侵犯、仇恨的累积,都是迫使人们挺身而出的理由。对于战争的认识,并非是欲战则战,而是在被动之下选择主动,不愿被敌人的动向牵制住,从而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他并非善战,却是必战。
战争对于双方都是巨大的消耗,大明王朝虽说没落,却还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后金要想以小博大以弱克强,就必须得有稳定的内政和后方。在这难得的喘息之机,皇太极并未松懈,反而加紧步伐,井井有条地开始整顿自身内政。天聪四年十月,他果断下令,审查所有壮丁,丝毫不容许有人藏匿瞒报。可知国民之实际,于朝廷,赋税有据,兵役有源,而国家亦得以安定。于百姓,租赋公平,役务有度,而民心亦得以安定。斯乃朝廷之智,百姓之福,更是后金强盛的一项基石,人力资源的整理,让后金的军事实力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转眼间天聪五年到来,皇太极又下令佟养性根据明军火器的样式,精心打造红衣大炮,另外编立的汉兵队伍则专心致志地练习火炮鸟枪。这是后金与时俱进,紧跟科技步伐的明证,由此,后金便有了新式火器的力量,这无疑提升了他们的战斗实力,使他们更为从容地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战争。
这还不够,皇太极又在二月份颁布了军律,增强了边境的警报系统,对于可能的逃兵实行了严格的防控。并且他不时派出士兵前往明朝锦州一带,进行捉生行动,既是对百姓的俘掠,同时也是对明军活动的监控。
明朝之朝政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其中之一便是如何恢复失去的辽东。遵、永四城一度失而复得回到明朝手中,辽东巡抚与登莱巡抚职位得以重新设立,似乎开启了明朝东进的新篇章。而东进的方案呈现出两个主张,登莱巡抚孙元化以及辽东巡抚邱禾嘉,各持己见,打破了朝廷内部暂时的和谐。
孙元化主张收复广宁、义州和金州、海州、盖州三卫,这是他的大胆策略,但他的思维并非固执己见,他提议撤军东江岛,以稳定当前的局势。与此同时,邱禾嘉在一旁眼见孙元化的策略,却选择了自己的路,他提议收复广宁、义州和右屯卫。一时间二人争执不下。
梁廷栋作为兵部尚书,也是一位韬略之士,面对孙元化和邱禾嘉的分歧,他却选择了孙承宗的观点,认为孙元化的策略过于大胆,而邱禾嘉的策略过于保守。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强调了右屯卫的战略地位,同时为坚固防守决定在大凌河筑城修塞,明朝前铎总兵祖大寿与副将何可刚奉命前往,率马步兵前往这片土地,动用一万四千军民开始修筑工程,坚信恢复辽东的关键在于此。
大凌河是明朝与后金之间的重要战略要地,具有无法替代的地缘政治价值。明朝对大凌河的关注并非偶然,这里是宁远与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