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龙骖凤辇:皇太极传 > 第7章 己巳之役计杀袁崇焕

第7章 己巳之役计杀袁崇焕

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之时,大明帝国已是风雨飘摇,即将走向灭亡的历史转折点。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此刻的大明,固然在地图上依旧壮观,但繁华的外表之下,却隐藏着暗涌洶湧的危机。皇位对朱由检来说,简直是一块石头包袱,压的他快喘不过气来了。

从内部看,大明的病根深藏。一方面,朝廷内部“鱼龙混杂”,宦官与权臣的权力争斗使得政治腐败猖獗,表面看起来一片繁荣,实则内部已经腐朽,奸佞当道,民不聊生。而东林党人与阉党的争斗,更是剑拔弩张,彼此倾轧,直至白热化。官员们争权夺利,互相攻讦,朝政无序。但崇祯并非软弱的君主,他决心进行改革,他扫除奸佞魏忠贤,力图挽狂澜于既倒。他任命杨嗣昌为首席辅政大臣,整顿吏治,袁崇焕为辽东总兵,赐天子剑,授生杀予夺之权。然而,朝政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决心让他成为意志坚定的君王,也被视为独断专行,猜疑多变的庸君。往复之间,他困惑于如何平衡多方面的矛盾试图实现皇权与士族大夫,封疆大吏之间的和谐共存,可这是登天之难。

另一方面,民生凋敝,民不聊生,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举国上下普遍存在着十室九空的惨淡景象。重税压迫使得农民无法维生,百姓生活水平极度低落,普遍存在着对朝廷的不满和反抗情绪,社会矛盾重重,矛盾激化,酿成了农民起义。

从外部看,四面楚歌。辽东的后金逐渐崛起,步步逼近,形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如同一口“吃人的大锅”,随时可能将大明吞噬。边境屡屡告急,使得朝廷内部的争斗更加激烈。

总的来说,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之时,大明帝国已经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危机之中,朱由检的改革政策,虽然初衷良好,但由于内外压力巨大,无法实现,终导致大明帝国的灭亡。这是历史的悲剧,也是崇祯皇帝的悲剧。不过,他的执着和坚韧,他的不屈和悲剧,却也成为了我们对历史的一种深深的回味。

而此时的后金,皇太极初征朝鲜,后方大定,辽东大地而后降服蒙古诸部落,兵锋正盛。

崇祯皇帝朱由检决定重新起用袁崇焕为蓟辽督师,负责辽东的全面战事。被赋予了兼督天津、登、莱等处军务的重任。面对日益逼近的后金军队,袁崇焕却毫不畏惧,他深知此时的明朝需稳中求胜,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他提出了“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的复辽战略,展现出他的高超军事智谋。袁崇焕明白,防守是主要的战略方针,通过巩固防线,以静制动,用以抵抗后金的进攻。战斗则是在必要时,采取奇袭,打破敌军的攻势。而“和”则是在保持力量对比的同时,通过和平手段稳定战局,赢得时间和空间。他的战略注重实际,遵循“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的原则,强调实际行动胜过空洞承诺。

在袁崇焕的领导下,辽东防线逐渐坚实,明朝在宁锦的防御力量也得以加强。袁崇焕的策略之精妙,使后金军队的进攻多次受阻,为明朝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他的军事才能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为明朝延续了更多的生存时间。

面对对袁崇焕的坚守无法抱以容忍之心。他曾经怅然而叹:“我数次希望求和,但他们并不回应,我岂能坐以待毙,一定要挥军西进,偷袭入关。”皇太极掉转战略指向,用迂回之策,舍锦州宁远直线避免铁壁长城,通过辽西进入蒙古草原,然后南下,直插蓟镇的腹地。他计划在明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袭击,跨越万里长城,直逼北京城门。无论是占据京城附近的地方,夺取其财物,还是在战场上大败明军,迫使明廷签下投降书,都是不错的结局。

皇太极这样的战略考虑,背后还有一重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原在蓟镇边外的朵颜三卫蒙古的喀喇沁部,以及广宁边外的喀尔喀部巴林、札鲁特和敖汉、奈曼等都已经向他投降。这些部落的归附,为他的大军提供了一个毫无阻拦的机会,可以直接进至长城脚下。

天聪三年,皇太极便启动了这条新的进军路线。鉴于行程较远,他预先派遣人手制造船只,将粮食由辽河运至辽西,以备陆运。并且他指示所有投降的蒙古部落,包括科尔沁、喀尔喀、巴林、札鲁特、敖汉和奈曼等,都要随军出征。

十月二日,亲率大军从沈阳出发,由喀喇沁部的布尔噶都引路。经过一个月的行军,大军来到了蓟镇长城的脚下。然后,皇太极巧妙地将军队分为三路,一夜之间越过长城,接连攻下了汉儿庄、马兰营等边城。十一月三日,明巡抚王元雅兵败身亡,遵化城也落入了皇太极的手中。

大军势如破竹,从遵化城直扑北京。十三日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