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答案!
诸王之错?
皇帝之错?
这一瞬间,凡是坐在文华殿内的百官,似乎根本没想到今日的经筵话题会是这个?
虽然说经筵百无禁忌!
但最近钱庄之事,在勋贵之间推行的事情,大家可都看在眼里,特别是有心人已经得出结论。
这可能是陛下,特意要拿财权,换兵权给儿子们分封的重要举措。
苏闲也是看着,之前的经筵他都参与过,但说起来,气氛着实没有这一次严肃。
如果内容出错稍后用浏览器尝试阅读!
秦王一愣,这咋还有穷追不舍的?
“肯定就是错了,刚才那翰林的答案,就是咱的答案!错在其不大度,不就是拿棋盘砸死了自己的儿子吗?这有什么放不下的……”
“汉高祖有和亲求和之缘由,但咱大明没有!”
再说我大明光复汉统,后辈子孙自得祖辈眷顾,自出生之时,就能担起责任,定然代代明主!
经筵才刚刚开始,圣上就给他们来一个大的!
不过,若认真说起来,这句话该是他们来问。
一眼看去,几位尚书依旧端坐,还是那句话,现在才刚开始,就算是心有谋划,哪里有见面就先放大的道理?
“就跟那位翰林说的一样,这汉朝的七国之乱,肯定是藩王的错!哪里能是皇帝的错呢。”
“你给咱滚!”
而是太多人关注的……
“咱说诸位都听到了吧?不用藏着掖着,既然今天是经筵,那咱们就好好论一论这个问题,不仅是百官可以回答,皇子、太子,心中有想法,也可以说……”
“而是景帝之错!”
一直都是藩王的兵权问题!
朱标连忙起身,躬身道:“儿臣知晓。”
“削的文帝看着自己一手安定的江山,差点又有了覆灭之危,以让外族坐大!”
“若是兄友弟恭,共同拱卫江山,哪有内乱?有什么内乱!”
这时,朱标赶忙出来劝解。
大明聪明人很多,这些问题不是没人看到。
“儿臣认为,还是七国的错。”
“人才辈出,此为上天眷顾!”
而作为皇太子朱标,在迎上父皇眼神的刹那。
总有人将藩王的“财政问题”归结于大明灭亡的原因之一。
而后。
这位姓“姚”的博士说完之后,很快赢得很多人的称赞,众臣纷纷点头。
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棢等等多位皇子,纷纷低头,连忙称是。
“经筵不论大小,谈及古事,只论原因。要不然咱为什么每月都如此重视?咱也效仿一下文帝太宗,所谓贤臣明主,自当如是!”
“身为君主,如此削藩,他人看在眼里,岂能不慌?”
“但!”朱标无奈的一叹,这个问题谁想的,实在是挑拨他们兄弟的关系。
要知道!
此次借古喻今,说的是景帝,其实不就是他这位君王?
而后。
朱元璋坐的笔直,他的话语,也仿佛他的坐姿一样,坚定不移。
这字字话语,如同砸入平静水面的滚石一样,一下子就让这个经筵的气氛。
“此举论错,当然是诸侯王的错。”
连忙看去。
“你若即位……”
长孙虽年幼,但也可见其不俗天资,以后定然也是明君!
《祖训录》从洪武三年就开始修订,这些年来,帝王的一言一行都要被记录,有合适的,被朱元璋许可之后,就会加入。
“但……”但了半天,朱标却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朱元璋目光转移向朱标,再度喝道。
毕竟,没了兵权的藩王,不怕你造反。
话音刚落。
但是,下一刻,其话音一转,就高声道:
“再往前,大秦从秦孝公开始,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乃至始皇,足足七代明君!”
而看着自己的儿子们,连连点头,似乎被敲打。
“父皇,莫要生气。”
若非苏闲此次,借父亲苏贵渊身陷宝钞,无法自拔,这才提出钱庄,看似暂时稳住……当然结果未定。
朱元璋神情不禁一恼。
但很快,就有不少臣子连番恭贺,说太子仁厚可谓明君!
“此举之后,大汉加强皇权,削弱地方,也算是因祸得福。景帝处理完诸侯之事,内乱平息,所以才有之后的汉武帝,平乱外患,北击匈奴打出了赫赫之威!”
这些粮食别说饿死,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