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一捻陈风 > 昨夜是雪夜

昨夜是雪夜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所谓“冬藏”,就是指人到了冬天,应该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以利来年应对春生、夏长、秋收的付出和收获。冬藏养生既是大自然植物与动物的生长规律,也是人类一条养生的原则,同时也体现了“天人相应”的中医原理。重视保暖,也是“冬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老弱病残者。进入冬天,会出现因寒流南下而气候急剧下降的寒冷天气,容易使人患上风寒感冒、风湿骨痛、心血管疾病。因此应该重视随气候变化而加衣。为了适应“冬藏”,应该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冬天应该提倡早睡,适当多睡,以达到养精蓄锐的目的。锻炼不能运动得“汗流浃背”,以免伤气,同时也避免因出汗受寒而造成风寒感冒,不宜进行激烈运动,尤其是年老者,不要冒着严寒而做一些超体力的运动。

时间流转,四季更迭,秋去冬来,又到了东北人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时间了。昨夜是雪夜,雪花乘着呼啸的北风散落人间,让万物褪去旧装换新装,它势必要把所到之处全部染白。这已经是今年冬天的第三场雪了,前两场雪留下的痕迹还在,在田间地头,在高耸的屋顶,在不曾被人接触到的地方。骤降的温度可以让你吐口唾沫变成钉,刺骨的风直往骨头缝里钻,让人不寒而栗。没有人可以挑战寒冬的权威,它既霸气又霸道,高高在上。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小孩子总是秩序的破坏者,也是探索世界的先行者。家家户户每天晚上都要把大门锁上,屋门在里边儿插上。锁头经过一个夜晚的冷冻,和冰块儿一样冰,刚拿进屋的它寒气逼人,直扑人的脸面。孩子们开始挑战,用舌头去舔,轻轻触碰,只此一下,舌头就被牢牢粘住了。大人们已经见惯不惯,这个时候不能硬拉,要先让孩子保持不动,再去舀一点儿水,缓慢浇在舌头与锁头的连接处,瞬间就可以分开了。东北的孩子都要经历这么一次,即使父母提前告知也会如此,这也算是他们从懵懂无知向着未知世界迈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余桂华拉开窗帘,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白茫茫一片。初升的太阳已经划过天际,露出圆润的脸,阳光透过玻璃照在脸上,让人暖洋洋的。部分散落的阳光在雪花的折射下,格外刺眼,余桂华不禁微闭双眼。就在她闭眼的瞬间,阳光如阿波罗射出的神剑一般,穿过眼皮进入眼睛,最后留在心里。这股强大的力量,足以扫尽阴霾,让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太阳的魅力就在于此,既高高在上,又伴你左右。它周而复始,东升西落,滋养万物。穆宝财和余桂华分别穿好衣服,一如往常地起来了,生物钟早已锁定这个时间,十分精准。他们冬天并没有事儿要忙,只是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余桂华推开门,一股冷气扑面而来,让她迫不及防,她不自觉地打起了一个寒战。她先是闭上嘴巴,用鼻子短促地呼吸,这样空气可以均匀、舒缓地进入口腔,从而让身体适应眼前的环境。接着,她深吸一口气,清新的空气顺嘴滑入胸腔,平衡着心中的燥热。随后,她长长地呼出浊气,气体遇冷形成白雾,像天边儿的云彩,白雾不断向外扩散,很快就消失不见了。地面上的白雪堆积起厚厚的一层,足以没过脚踝,余桂华开门时把门口的雪刮到了一旁,只剩下浅浅的一层,她踩在上边儿,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房顶上的雪就像做了造型一样,有棱有角,很有立体感,活脱脱的天然工艺品。余桂华伸个懒腰后,回到屋里,开始做饭。穆宝财把扁担放在肩膀上,左右手把握着对应的挂钩,挂钩勾在两个水桶的把手上,准备妥当后就去打水了。水桶都是薄铁皮做的,结实、耐用,把手是钢筋做成的,形状如拉满的硬弓。从家门口到大门口的路最是难走,因为从没有人踏足,所以他只能做开拓者。然而做开拓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雪时不时就会钻进鞋里,弄湿鞋袜,所以他走的格外小心。走到村里的大路上时,已经有密密麻麻的脚印了,走起来十分舒服,轻松自如。一件小小的事情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的心路历程,独立思考者会面对未知,会受伤,会被质疑,会无助,会面临数不清的困难。从众者不需要读书,不需要反思,不需要实践,只需要融入群体即可,人云亦云,人行己行,人止己止。所以独立思考者寡,从众者众。屯子里的人公用一口大水井,水井在屯东头吕大爷家旁边儿,据说它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由于井口比较大,吕大爷怕屯子里的小孩儿玩闹时掉进去,就在上边儿放了几块木板。家家户户的大人也怕孩子有危险,每每在他们出去玩儿的时候都得叮嘱一声:离井远点儿!水井轮廓是方方正正的,井壁由木方搭建而成,木方从水底下一直延伸到井沿儿,整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