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凤茹心里一直惦记着家里的水稻,待了三天就回去了。穆凤英比大姐多住了两天,要不是怕王安平埋怨,怎么也得住上半个月。两个姐姐都走了,照顾妻子的重任又落在了穆宝财的肩上。穆波很听话,不让大人操心,偶尔还能帮着爸爸干点儿活。穆鹏除了吃奶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最为悠闲。余桂华的作息开始和穆鹏同步,穆鹏睡觉她也睡觉,穆鹏吃奶她吃饭。她的气色开始好了起来,身体也在慢慢地恢复着。
余桂华原本住在曹家屯,和二姐夫王安平在同一个屯子住。父亲刘林在她爷爷奶奶的帮衬下,家里过的很殷实,母亲家里经营着小买卖,从小也是衣食无忧。父母属于门当户对,经长辈之命,媒妁之言,下聘礼,然后顺利完婚。他们有过一面之缘,得到只言片语的了解。刘林曾跟随镇里的老木匠师傅学了三年手艺,期间师傅管饭,学徒一分钱不挣,偶尔还得给老师傅买点儿酒喝。那时候,老农民都一门心思种地,安分守己,谁也不希望让一个劳动力去学三年,没有穷则思变,先可着生存来。当时学徒只有他一个人,可谓是师傅手把手教出来的。他出徒后就接起来方圆几里的木匠活,刚开始的几年不太好,和种地挣的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他不需要靠天吃饭了。后来新人结婚都要打柜子,上边可以摆个一米高的大镜子,镜子上有花纹有字,如竹子图案和花开富贵四个大字。家里条件好的还要多打一个立柜,显得气派,阔气。渐渐地,他接到的木匠活越来越多,兜里的钱也越来越多。之前都是他去和别人商量,添点家具啥的,现在反过来了,别人求他,他高兴了就给往前排排日期,心情不好,直接就告诉等着。一般打柜子的人家都要的比较急,所以私底下都会给他送烟送酒,走走后门。刘林很享受这种感觉,好像自己掌握别人的命运一样,很放肆,很刺激,又很开心。他现在兜里的钱多了,就不像原来那样对木匠活上心了。他相继收了两个徒弟,大徒弟十四,学了两年多。二徒弟十一,学艺不到五个月。他每次接完活都让大徒弟去做,二徒弟打下手,自己跑出去赌博、喝酒,整天和地痞无赖在一块儿玩,慢慢也学会了勾搭别人家的小媳妇。妻子让他远离这帮人,但是苦劝无果,俩人为此争吵的次数越来越多。直到有一次,她发现刘林把家里的钱偷偷送给小情人,这个出轨的行为越过了她的底线,她毫不犹豫,果断选择离婚。她独自带着余桂华生活了一段时间,日子过的实在艰难,后来带着女儿改嫁到了庙台沟村余家。丈夫余志文是本本分分的庄稼人,很能干,很善良,寡言少语,信仰基督教,周日总会去街里的教堂聚会儿。余桂华的母亲也在丈夫的带动下,做了一名基督教信徒。余志文很有责任心,重活累活从不让妻子干,虽然家里穷点,对于余桂华母亲来说,也是一种福气。
余桂华在新组建的家庭里没有被区别对待,继父对她如对自己亲女儿一般。余志文兄弟姊妹四个,他是家里老大,相对同龄人,他算是结婚比较晚的。二弟余志成已经结婚,他为人和善,从未和妻子发生过口角,左邻右舍的评价也很高。他们夫妻二人也信仰基督教,学习的是《新约》,《新约》共有27卷书,由四部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一部教会历史书(使徒行传)、21部使徒书信、一部启示录构成。余志文学习的是就《旧约》,《旧约》是《圣经》的第一部分,指基督教继承的犹太教《希伯来圣经》。《希伯来圣经》用希伯来文写成,共39卷。《旧约》有五个部分,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余志文和余志成在一个村子里住,两家之间只隔了几户人家。三弟余志武自己一个人过,住在乡里的敬老院。他虽然双眼看不见,心中却充满了阳光,总是面带微笑,平易近人。他靠着打喜歌为生,和敬老院里的一个人搭伴,一个负责打快板,一个负责唱吉祥话。喜歌分为六种,除贺娶亲歌外,还有贺嫁女歌、贺生子歌、贺新年歌、贺建屋歌、贺开张歌。有固定的词语,亦有即兴编唱,主要是吉利,讨欢心,增加喜气。吉祥话有很多,比如:登贵府,喜气先,斗大的金字黏两边。大抬轿,大换班,旗罗拿扇列两边。招喜顶,贺喜竿,新人下轿贵人挽。铺红毡,倒红毡,喜毡倒在喜堂前。一拜地,二拜天,三拜喜婆喜当然,四拜妯娌也是喜,五拜五子登科喜状元。父母以为第四胎还是个小子,名字早已准备好,叫余志略,不成想是个女孩儿,四个孩子都继承了父母的高个子基因,哥仨都在一米八左右,四妹余秀云一米七。余秀芸婚嫁到了小七号村,丈夫务农,家里生活条件很不错。余桂华总去二叔二婶家里玩,他们也很喜欢这个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