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才出现。
而援兵也总是在我们的英雄们都壮烈牺牲之后才能赶过来。
我可不想当英雄,我家里还有美丽的媳妇等着我,我今年还不满13岁,可不想未成年就夭折了。
当我们的城墙被炸塌一次之后,我终于想出了办法。
当然,被炸塌的城墙只是裂开了一个两三米宽的缝,很快的就被我们用沙袋和石头给堵住了。
而清军根本就没有进行进攻,因为他们很清楚,我们虽然把这个垮塌的城墙给堵住了,实际上其他的部分也已经是摇摇欲坠了。
再受一些比较炮轰之后,其他的地方的城墙会连同我们新补的这块儿都会一块儿垮塌下来。
当一道宽度能达到十多米的城墙倒下来之后,才是他们真正进攻的时候。所以连续好几天他们都不费力气进攻我们的城墙了。
甚至都不用他们进攻,我们自己就崩溃的四散而逃了。
而且确实我们的各级军官都已经做好逃命的准备了,他们早就把值钱的东西打好包随身携带。
所以说想指望这群军官带领我们逃出生天那就是做梦,他们能够自己逃出去就算不错了。
关键的时候还得靠自己,我从网上查到的办法其实也挺简单,那就是放火。
这还是看到描述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时候的一些详细资料才想到的这个办法。
当初满清也是派人防守了北京城的,北京城的城墙那么高也不是那么容易爬的。
其中,日军就针对满清的部队使用抬枪的特点,针对性的使用了燃烧弹,一下子把城墙上进行抵抗的满清士兵全给烧死了。
我看到的资料里显示,当时作家老舍的父亲就是满八旗里面最底层的一名抬枪手。
而当时的抬枪,其实就是大号的火绳枪,每个抬枪手身上都挂着很多个竹筒,竹筒里面放着火药。
每次装药的时候就从枪口里面装一个竹筒的火药,这都是提前测量好的。
但是在装火药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在弹药横飞的战场上,无法保证这些火药不会洒在地上。
而且每名抬枪手身上装的火药那都是易燃易爆物品。
老舍先生的父亲就是身上带的那些火药被点着了,被烧成重伤,最后死在了回家的路上。
我经过仔细的观察发现,开始的时候,那些炮兵对火药的管理还是挺严格的。
火药离火炮很远,每次装填火药的时候,都是从离炮位很远的地方扛一个火药桶过来进行装填。
而近些天,装火药的那个马车就放在离火炮不远的地方,这样每次扛火药桶的时候,士兵们能少跑不少的路。
不过这个火药桶所在的马车保护的人不少。
而且一辆马车上装的火药并不是很多,当马车驶过来的时候,每个炮位上的炮兵都会先扛上一桶火药下来。
这样马车上的火药也就剩下一半左右了。
等到炮位上的火药用完了,士兵们会再扛上一桶火药放在火炮的旁边。
这样马车就空了,这辆马车再返回营地去,装上一车火药再回来。
如果能够把这辆马车上装的火药引燃了,那么爆炸的范围里至少能毁掉三五门火炮,还有更多的炮兵。
这样一来,就算火炮还剩下很多,但是没有了合格的炮兵之后,火炮的发射速度以及火炮的精准度都会差很多。
当然,想把火药点燃,偷袭是肯定不行的,罗总兵早就想过这招了,他让人带着火箭偷偷摸摸的摸到了炮兵阵地,结果被早就准备好的清军逮了个正着。
我想用的方法还是要依托我们射程最远的武器,那就是大号的腹弩。
这回不用弩箭,而是用加了火药的竹竿当弩箭用。
我让人找了很多,已经浸泡过桐油的竹子。
然后在竹子的竹节当中灌火药,当然,后面还要留好导火索。
经过多次实验和调整之后,能够让这根竹杆比较平滑的飞出去,而且要比专门的弩箭飞的远的多。
准备了几十根这种装火药的竹棍之后,我和罗总平商量了一下,决定在清晨的时候实验一下我的这种点火装置。
因为每天早晨那些炮兵们才上岗,晚上他们是休息的。
而且那些炮兵是跟着装火药的那辆马车一块上岗。
我们只要把那辆装火药的马车给点着了,并让它炸开,那基本就可以把围在他周围的那些炮兵全都报销掉了,相当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