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梦斗康麻子 > 第118章直捣黄龙的诱惑

第118章直捣黄龙的诱惑

然袭击。搞上一个黑虎掏心。如果成功的话,直接就把满清的统治颠覆了。

就算是进攻受阻,我们也要能安全的退回来。

所以了解实际情况非常重要,各种准备要做好。

就比如说天津地区水文情况如何?道路情况、气候情况、驻军情况、水源情况。

如何能够快速的登陆,在什么地方登陆。

沿途的后勤怎么保障?用我们的独轮车携带物资,在当地的道路情况下能跑多快。

沿途有没有驻军,驻扎的兵力情况。战斗力如何。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调查清楚的。

虽说我的想法确实有点疯狂,甚至不敢跟手下表达这个意思。

但是情报工作做好。在合适的时机,突然来这么一下子。

也是有那么几分成功的可能性的。

1860年的时候,中原大地上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并不是森格林沁的蒙古骑兵。

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实际上是正和太平军打成一锅粥的湘军。

咸丰帝曾经想调曾国藩过来增援。结果曾国藩说是太忙了走不开,不愿意去。

当时他正在围攻安庆,怎么就不能回去,哪怕自己回不去,派上几千人表示一下可以。

如果有些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至少不会干出打半天炮,能出现一个人没打着的蠢事,最后就算还是输,好歹让敌人损失大点。

指挥战斗的法军将领孟托班回国后,被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还让他当了参议员。

法皇提议再给他年金五万法郎作为奖赏,但遭到了多数议员的反对。

议员们认为,发生在八里桥的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说:“在整个战役期间,我们只有十二个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给他那么高的奖赏!”

咱们和人打了一仗,因为胜利者损失太小,连累的胜利方的指挥官都被人歧视,这得多丢人。

而且西方人对我们的歧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一直持续到现在。

我很奇怪,曾国藩在打完太平军后,不到一个月,就是上奏裁撤了25000的湘军,这也太着急了吧!

仔细想想也就理解了,当时管事的是慈禧太后,她可是陪着咸丰皇帝,从京城逃到了热河,整个的战争过程她是全程了解。

当时这个曾国藩不愿意回来保王护驾,心里到底是什么心思,咱们没办法猜测。

但是看当时指挥清军的几个将领的名字,就能有点看法了。僧格林沁、瑞麟、胜保。

光看名字没感觉的话,给你看看全称。

僧格林沁·孛尔只斤氏,蒙古族。

苏完瓜尔佳·胜保,满洲镶白旗人。

叶赫那拉·瑞麟,看这人很有名气的姓你就知道他是谁的人了。

他的家族有个著名的人物,叶赫那拉·杏贞,世人一般根据其徽号简称“慈禧”、“慈禧太后”,又或者称其为“西太后”、“老佛爷”。

没有一个是汉族将领,你细细的品,这是为什么?

为啥八里桥输的那么惨?除了武器存在代差,还有一个问题是兵员素质。

满清这边几乎都是一群没打过仗的生瓜蛋子,而对面是一群经验丰富的老兵。

这还怎么打?火枪对弓箭,老兵对一群听到炮声还会尿裤子的新兵,不输就没的天理了。

英法联军当时已经经历过拿破仑战争的考验,兵员是义务兵役制加职业军官团,连负责后勤的土著士兵都是参加过战争的。

装备的是配备刺刀的前膛燧发枪和滑膛炮。使用的是空心方阵和三排阵列的战术。

而八旗军是以冷兵器装备为主的步骑混合军队,与英法联军有一代的代差。

十九世纪欧洲的近代军队在面对世界各地的封建军队作战时时,鲜有不是压倒性的胜利的。

八里桥之战与其说是蒙古骑兵凄婉的绝唱,倒不如说是游牧文明遭遇工业文明的悲怆开端。

-----------------

-----------------

资料:

《伦敦公报》(london gazette)于同年11月27日刊出英军伤亡名录。英军此战阵亡2人、伤29人(危重1人、重伤6人、轻伤22人),具体状况如下:

第1国王近卫龙骑兵团,重伤上尉1人,列兵战死1人、重伤2人、轻伤5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