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甄嬛传之寿终正寝 > 第112章 13

第112章 13

,又是掌宫权的四妃,但十一哥活到十一岁还是夭折了,这里面固然有先天胎里养得好不好的因素,但能活着长成的人,肯定有其独到的生存智慧"

康熙四十九年春,明玉原来安排跟着出海的第一批人也回来了,带回来的东西算不得多么惊喜,其中算得上物超所值的,除了各种各样的种子,就是那一小袋子的钻石了,如今西方上流社会还不流行这个,那个带回来的人也就是取个新奇。

至于种子,明玉安排了人按照农业册子上的方法在庄子上试验着,一方面给自己注意这平平无奇的物种找个借口;二来,种植的种类多了,才能显得对方产量高。

其实国内早有玉米和土豆的存在,17世纪之前,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徐光启 (1562—1633) 所写的《农政全书》中记载有“土豆”。在《农政全书》卷二十八记载有下述一段话: “土芋, 一名土豆, 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 洁白如玉。”

由此可见, 土豆的引进在1633 年前无疑;更准确地说,马铃薯在1628 年前已传入中国,并且广为人知、普遍栽种, 因为1628 年为《农政全书》出版的大致时间。

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时间是1531年,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

所以明玉根本不怕没有粮种,只是需要一个发现这两样东西好处的契机罢了。

不然她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满族贵女,如何解释自己对这两样平民食物的迷之喜爱?毕竟如今这两样粮食并不受北地贵族的喜爱,餐桌上更是从未出现,遑论成为主食了。

当然,若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女,还能说是从书上看来,自己好奇,所以叫人种了出来尝鲜,但明玉的人设明显不是这样的完美,从小横冲直撞,最不耐烦看书习字。所以只能另辟蹊径,以求新奇了。

至于那位跟着船只前往西方的管事,想必对荷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很是震惊吧,“殖民”,如今对清廷来说还是个陌生的概念呢。

不知道康熙是何想法,会不会有些危机意识,毕竟在这个时期,荷兰拥有将近1.5万艘船,占据全世界船只总数的四分之三,荷兰东印度公司更是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不可谓不强大。

而他们的圈地殖民模式,看的可不是地域的远近,如今安全,不代表过个几十年,上百年仍能安枕无忧。

闭关锁国保得住一时的平安,保不住一世的平安。

当然,这个人会关注到这一方面的信息,也是明玉事先给人下了点暗示。

不过皇帝也不会就这么信了这人,毕竟事关重大,想来今年的航行热闹着呢。

这一年,明玉生下第二子弘暟,四福晋亦平安诞下胤禛的第四子弘曦,“曦”字:取晨光之意,和“晖”有异曲同工之妙。

月子里闲得无聊的明玉,还猜测着四福晋有了嫡子,也不知道四贝勒府还会不会有一个小年糕年侧福晋?

毕竟年家的权势委实不差,不然也不可能以汉军旗包衣的身份被赐给历史上时年已经升爵的雍亲王为侧福晋,要知道钮祜禄氏还是满洲大族出身呢,赐给四阿哥的时候他还是个贝勒,却只能当个没什么地位的侍妾格格。

而且年羹尧发迹也不是四阿哥提携的,他本身依靠家族势力就干得不错了,官位在同龄人中更是遥遥领先。

后来能够主政一方,掺和到军队上才是雍亲王对于自己人的信任和托付后方。

年家女儿于四阿哥联姻的目的自然是有利可图,不然只一个亲王侧福晋的位置,根本不值得年羹尧以命相博,自年氏进府之后,整个雍亲王府十几年间更是只有年氏遇喜生子。若只以感情论之,未免太过厚重了,难道整个王府的其他妻妾十几年都没有人再给雍亲王侍寝过?

这根本不可能好伐,明玉更倾向于这是四阿哥和年家的默契:一个拥有两家血脉的王府继承人。

嫡福晋乌拉那拉氏无子,那么就以年侧福晋和李侧福晋的子嗣为贵,李侧福晋的弘时占了长子的名分,但年侧福晋是康熙钦赐的侧福晋,比之以生育之功逐级晋升为侧福晋的李氏名份上是高了一截的。

加上四阿哥当时对年氏独一无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