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头,有了皇帝撮合,皇贵妃和颖嫔的关系也日渐亲近起来。
而皇帝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
他要用到巴林王替他牵制准格尔不假,可作为一国之君,他还拉不下那个脸去和自己的妃子示弱服软,这样也不利于他确立宗主国的地位。
而皇贵妃向来能体察上意,人也是玲珑心思,皇帝若有为难之处,便无需自己出口,而是可以通过皇贵妃的口表达自己的难处,然后妃妾主动为自己分忧解难,而皇帝则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清白人,面对嫔妃也不用直不起腰。
二来,皇贵妃的家世实在是太弱了,面对两位贵妃难免掣肘,皇帝令两人交好,也是不想三足鼎立的局面失衡。
//
皇帝是个闲不下来的性子,不几日便又计划着要前往热河木兰秋狩,所谓“木兰”,本系满语,汉语之意为“哨鹿”,亦即捕鹿。由于一般情况下是在每年的七、八月间进行,故又称“秋狝”(古代指秋天打猎为狝,如秋狝。称春天打猎为搜,夏天打猎为苗,冬天打猎为狩)。清代皇帝每年秋天到木兰围场巡视习武,行围狩猎。这是清代帝王演练骑射的一种方式。
为了举行“木兰秋狝”,清政府还专门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四旗的接壤处设置了木兰围场。这里林木葱郁,水草茂盛,故群兽容易聚以繁殖。围场的范围相当大,东西、南北各相距约三百里,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其间又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兽类分布,分为六七十个小型围区,每次行围若干区不等。为了便于进行木兰秋狝,从康熙四十一年开始,清政府在北京至围场的沿途设置了许多行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热河行宫,又称为避暑山庄。康、乾时期,由于皇帝经常去山庄避暑,因而热河行宫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
通过行围活动,不仅可以使八旗官兵既习骑射,又习劳苦,用以保持八旗官兵传统的骁勇善战和醇朴刻苦的本色,抵御骄奢颓废等恶习的侵蚀,做到安不忘危、常备不懈。同时,皇帝可以借每年的木兰行围,在那里定期接见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以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满蒙关系,加强对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大部的管理,这对于北方边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乾隆六年到乾隆五十六年,秋狝次数达四十次之多】
因为婉嫔即将临产,皇帝便留了苏绿筠在宫中照应生产的一应事宜,不过倒是将永琋和锦瑶一起打包带走了。
至于随侍的嫔妃:如今的皇贵妃青樱也相当于一个人形吉祥物了,不过永璂不过幼儿,皇贵妃又刚刚跟着南巡不久,不大放心儿子,便推辞了皇帝的好意。
昭贵妃虽然是庶女,却也是钮祜禄氏正儿八经的姑奶奶的,骑术精湛,不敢辱没先祖遗风,加上南巡昭贵妃留守,这次就带上了昭贵妃。
慧贵妃虽然经过多年调理身体已经有所好转,但冬日还是畏寒怕冷,便也不去了。
苏绿筠要照顾婉嫔生产,舒妃弱质纤纤,虽是满族女儿,却长在江南,并不善于骑射,自觉不跟着拖后腿;
因着皇帝这次还带着渐渐长成的永璋和永珹,瑜妃和嘉妃便也带上。(怀疑皇帝是准备要是儿子表现不好便甩锅给他们的母亲)
来自蒙古的颖嫔和恪常在是一定要带上的,不然如何让蒙古人看到希望?
于是最后拟定昭贵妃,瑜妃,嘉妃,颖嫔,恪常在随驾热河行宫。
只是魏嬿婉笼络了她自己宫里的恭贵人一起在皇帝面前争宠,因着恭贵人的阿玛拜唐阿佛音是蒙军旗的,皇帝倒也不好拂了她的面子,临行前又决定将二人一起带上。
自皇帝携了几个亲近的嫔妃前往热河秋狩,也远了紫禁城中的宫规森严。苏绿筠与余下的嫔妃们住在宫中,倒也清闲自在。
也是皇帝将嘉妃,瑜妃,令嫔都带走了,苏绿筠准备起婉嫔的生产事宜倒是更加安心了。
这一日趁着天气晴好,苏绿筠陪着陈婉茵在储秀宫的空地上散步
陈婉茵:" 倒是我连累了姐姐不能跟着去热河行宫了"
苏绿筠抚着手中的一朵晚菊,笑道
苏绿筠:" 车马劳顿,又是骑马射猎的,我这老胳膊老腿的可受不住,还不如这儿清清静静的。也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了"
陈婉茵走了一会儿便在顺心等人的搀扶下斜靠在红木卷牡丹纹美人靠上,笑吟吟道
陈婉茵:" 只是你不去,永琋和锦瑶怕没人照应。"
苏绿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