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称作形态形成场。”
形态形成场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皇家协会特别研究员鲁伯特·谢多雷克博士提出的。他基于“共鸣”理论,认为不仅声音会产生共鸣,事件也会产生共鸣。
这种共鸣可以跨越空间与时间的界限进行传播,可以在瞬间影响到其他地方,这也是世界瞬息万变的一种体现。
要通俗地理解,可以想象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或者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这个概念在理论物理学、生物学甚至是社会科学中都有所体现,尽管在不同的领域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方式。
例如,在生物学中,形态形成场可以被理解为一系列信号分子的集合,这些分子在生物体内传播,指导细胞如何分化和组织,从而形成特定的生物结构。
形态形成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本质上是抽象的,它是一种“影响力”而非客观实体,它背后的运动机制指向人的主观意念,因此被划分为“世界的意识层”。
慧莲:“如果意识层影响了物质层,就会发生看似超自然的现象,比如隔空移物、起死回生。”
郑夺问:“一个主观抽象,一个客观实在,怎么影响?”
慧莲:“需要一个中间层作为桥梁,可称之为‘超层’。意识可以通过超层,投射到物质层。”
“投射”二字,让郑夺豁然开朗,他想起了自己的小说《凶手的繁星》,在这一点上,他和慧莲上人产生了思想共鸣。